习惯了每天两点一线,轮休,即便是休息也大部分时间在家宅着,看看电影,追追剧,要么玩玩游戏。好不容易有个什么爱好吧,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美其名曰:“没人捧场!”久而久之也就没什么激情了。还记得自己为了学3D建模,等待渲染完成的那一刻而废寝忘食;为了做面包揉面不出膜而苦恼;为了烤一个蛋糕塌陷了而懊恼。转身去看,其实我的爱好还挺多的,那也只是历史。快二十年的工作时间里,书买了几书架,看也就看了那么几本,偶尔想写篇日记吧,都是在无病呻吟,写着写着开始抓耳挠腮,然后发现好像好几天都没有写了,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已经故意忘记了。
心想不能这样,要学习点什么,最好是能产生价值。 转眼四十岁了,没有什么可以纪念的东西,唯一的欣慰就是有了老婆和孩子,还有一条狗,生活还算惬意。但每天下班回家,坐在自己的电脑面前的时候,这一天没有什么可以记录的,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这种周而复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于是自己的心了。
参加了《读出生产力》特训营系习课程以后,感觉阅读真的太重要了。 阅读,最简单也是成本最低的学习方式,先不说阅读内容是什么,对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特别高效,因为训练营要求每两天读一本书,这本身对原有的读书就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的理念的一种挑战,必须用不同的方法,那就是带着问题阅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特别是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要求读到了什么就要要总结下来写出来,规定了字数,这就需要逻辑思维和结构写作的能力。不会像讲话那样随性,写之前需要思考,需要组织文字,相比较口语更加的正式,那么要写就不能随便,倒逼思考,组织语言,检视语法,努力让自己的文字出彩。可以帮助自我探索,清理负面情绪,对外可以提升逻辑和表达能力。而且阅读可以带动周边,比如写作、思考,再比如习惯的养成。
首先是逻辑思维的养成,在特训营的一个月,每天的头等大事就是读书,努力寻找方法读,带着问题读,找到关键点,然后思考浓缩总结。因为要输出,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既要观点新颖,还要有素材支撑,不能有太多口水话,最重要的是有干货,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在考验总结能力的同时,对结构思考的考验也很强。提醒了我,我缺的不是一星半点,还有很多很多。
然后是阅读习惯的养成。正因为需要持续输出,往往下笔之前纠结,下笔之后又收不住。完成了以后回头再看,逻辑上漏洞百出。最重要的是,写来写去就那么几条,自己能力的外延太小。上班族本身对外界接触的能力和动力就不足,特别是可以不用换工作,干一辈子,无惊无险就可以退休的工作,活着活着就退化了。扩大能力圈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办法就是阅读,大量地阅读。重新找回学习的快乐,积累从现在开始。刚好这十本书就是解决问题和自身提高的书。但时间短,任务重,看书不一定逐字逐句,只能看它能解决什么问题,找到它,吸收它,这本书也就完成使命了。什么阶段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慢慢地,读书有了目的性,不再漫游,也就不会没有动力,形成了习惯,对每天总结写作有了助力。
再就是有了塑造自己能力和品牌的意识。当今这个社会,树立自己的品牌不再是很困难的事,而且就自己上面提到的,故步自封于自己的圈子里实在不明智,而且容易在困难发生的时候能力跟不上而压力骤增。阅读这十本书对提升自己能力,扩大能力外延,树立自己的品牌非常有助益。参加了这个课程以后,让我能够初探门径,给我指明了方向。让我有了初步的想法和打算,认真学习阅读,并且不断实践写作。在一个和几个平台打造自己的品牌,我注册了简书和头条号,每天发布文章来不断磨练自己的写作,倒逼思考后,列出问题清单,根据问题清单来阅读寻找答案,然后反过来促进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能力更上一层楼。为了赚钱而赚钱是没有前途的,那么我的目的就不是赚钱,我的目的是打造自己的品牌的同时给更多的人带来价值,让我的积累分享给更多的人,变现只是副产品,只是其中一项证明我的能力和品牌效应的因素。
其实阅读这十本书并不存在哪一本影响最深,他们是对自己不同能力和感知力的解释,解决和提升。让自己在迷茫之中找到指路的明灯,概念清晰,方向明确的人生才是对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