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符号发明和使用比数字要晚,但其数量却超过了数字,现在常用的数学符号已超过了200多个,看似高冷的符号,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其中“+”,“-”,“×”,“÷”,“=”是我们最熟悉的运算符号,但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我们一起听听它们自己怎么说......
“+”号是由拉丁文“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
“-”号是从拉丁文“减”的意思演变来的,一开始简写为m,后简化为“-”。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是由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雷特最早提出的,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则认为,“×”号与拉丁字母表示未知数的“X”很像,运算时容易混淆,因此加以反对。但他赞成用“·”来替代“×”。这也是省略乘号的原因。
“÷”最初是以减号的身份在欧洲大陆流行的。
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者比,后来又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
1659年,瑞士人拉恩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平均分开,首创了“÷”。
“=”最早出现于16世纪英国著名数学家雷科德的《砺智石》中。他认为选择两条等长的平行线来做等号,是再相等不过的了。直到18世纪,“=”才得到普及使用。
以上就是这五个小“伙伴”的由来,你可不要装作不知道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