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了《一个勺子》,压抑、悲凉之感油然而生,表面上是陈建斌扮演的拉条子因领回一个勺子(傻子),而引发的一系列麻烦。只因他好心给傻子了一个包子,傻子就一直跟着他不走了,因为怕傻子被冻死,而收留一晚,也因为善,就有了以后的无数个一晚上。
拉条子,一个大家口中的好人,老实人,变相的讽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勺子”,被各种阶层碾压、欺凌,我和姑娘一起看时,我问她:“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实际我脑海里首先呈现的是送到派出所或者将人送到民政局,随着情节的展开,拉条子都想到了,可都被堵死了,送民政局需要村里开证明,村长拿腔作势,大话满篇的扯到了联合国、非洲难民,不要给国家添麻烦;找派出所,杨警官认为正常行为人,没有触犯法律无权收押,冷漠处之;找能人“大头哥”解决,贴出招领启事,当晚“大头哥”就带来一个陌生人送来1000左右将人领走了。谁知这个招领启事引来了无数麻烦,前后3拨人来认领,讹诈拉条子两口子,他们为了减免麻烦,用钱消灾,谁知让这些骗子更加猖狂、贪得无厌,一次次的将手伸向这两个社会底层可怜人手中。
“一个傻子,他有什么作用?”拉条子这个“勺子”一直弄不明白,“可以卖到黑煤窑,可以卖身体器官”被拉条子无数次打扰的“大头哥”给了他一个答案:“你自己成为勺子不就知道了?”
影片的最后,拉条子戴上了傻子的帽子,行走在大街上,无数个孩子玩起了欺负“勺子”的游戏:用雪块砸在他的头上、脸上、身上……
看完整个影片不得不佩服陈建斌,这是他的导演处女秀,改编自河北作家胡学文的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影片中有几个道具特别具有寓意:主人公是一名牧羊人,在荒凉、寒冷的西北农村家中,只有一丝生气受伤的小羊羔,求人办事时,拉条子宰杀了那只小羊羔,自己反复被骗,心萌杀意,做梦时举刀杀人时发现杀的却是自己,而口中悲鸣的是凄惨的羊叫声。这种种的意象都是在诉说主人公如待宰的羔羊般被社会摧残!在《遥远的救世主》有这样的一句话:“文学作品就是拨拉人的灵魂的”,从这点来看,陈建斌做到了。
看完影片,我一直在思索:这部影片它到底想要传达什么?它给了我什么启示?
压抑、悲凉是心境的真实写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社会底层人的文化素养和见识决定了他处事的方法,朴实、善良要为他的目光短浅、见识少买单。怕麻烦(傻子死在自家园中怎么办)、怕打官司(骗子威胁:不给钱,找不到人就上法院)、依赖的社会属性成了各类骗子肆无忌惮欺压他们的软肋。可为什么他们怕麻烦、怕打官司?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感、归属感,他们的社会经历和前人的经验告诉他们那个叫ym的地方最好少进!
忘不了一些镜头:拉条子在村长那吃了“闭门羹”后将所有的怨气全撒在了比他更弱的真勺子身上、妻子小金子发了怨言,走投无路的拉条子痛苦的打起了自己的老婆,还有那只受伤的小羔羊,成了进献能人的盘中餐,弱者永远是生存链中的最末端!
谁到底是勺子呢?真正智力上的勺子?几近天才的“雨人”?还是我们芸芸众生?引用一位网友的话:
那么,到底谁是傻子?那个智力上确实存在缺陷的人,是所有人公认的傻子,但除了他之外,其他的人,你很难说到底谁愚笨谁聪慧。你说拉条子傻,显然他是善良,但你说他精明,他又过得如此不堪;你说那些空心人傻,他们又如此精明,在生活里游刃有余;但你非说那些人聪慧,他们又像猪一样永远无法抬头看天。这一点最悲凉,一个扭曲的环境中,价值标准会变得混乱,混乱之后,人们为了活着,就不再有人的形态,我们像一滩污水一样可以随意迂回,因时就势,以求得自保和利益最大化。最终,我们加害于他人又反过来加害了自己。每个人都冲着别人喊傻子,每个人也都听到别人喊自己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