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匆匆二十载。一路走来,一路风尘,一路美景,总有一些东西留在心里,刻骨铭心,回味悠长。人生是变幻无常的,充满未知与惊喜,同样也充满了惊吓。我在这世间也不过只有短暂的二十年,还有许多未知等着我去发觉,也还有许多惊喜与惊吓等着我去面对。我现在的人生体验还很浅淡。或许人生就像是挖井一样,你需要时间和体力去一点一点的挖掘,时间久了,付出的劳力多了,你才会挖得深,才可以品尝到清甜甘醴的泉水。
苍茫人世,浮生如梦。许多人都说,人这一生是一场冗长多彩的梦,死亡便是梦的终结,梦的终结便是梦的苏醒,苏醒之后的我们又将在哪里?还是像电影《盗梦空间》里的一样,有好几层的梦境,醒来之后还是梦,梦与现实都分辨不清了。不管是现实还是梦境,至少你的感受是存在的。古人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在世,短暂无常,就像那来去匆匆的远行过客一般,从何而来?又从何而去呢?陶渊明也无奈感叹:“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人生在世,原本就是无根无蒂,到处漂泊流浪,犹如路径上飘扬的微小尘埃。他也说:“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年华正茂的时候,要勉励自己及时奋斗努力;否则,岁月流逝,一去不回,它是不会为谁而停留等待的;奉劝世人不要浪费光阴,把握青春、力求上进。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哲人、名人乃至不为人所知的平凡人,都对人生有不一样的认识与感悟。就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许多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读书认字了这么多年,总有一些人的一句话触动心弦,然后自己将它理解成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子,慢慢咀嚼,细心品尝。
“滚滚红尘古路长,不知何事走他乡。回头日望家山远,满目空云带夕阳。”在一本书上不经意地看到这首诗,在心里诵读起来,就不自觉的喜爱。虽然带着淡淡迷惘与无奈味道,却让我心起涟漪。在网上查了一下这首诗的作者,才发现这是一个僧人写得的一首禅诗。叫憨山德清,他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全椒(今属安徽省)人。宣讲三教一理,主张禅净双修。我想这首诗一定是在他参禅时,心有感慨而作。万古千秋,这一条红尘之路贯古穿今,有多少人在这条路上迷惘,迷失,承受着苦难。不知道因为什么而来,也不知从何而去,就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找不到停靠憩息的地方在哪儿?没有方向的飘浮着。时间不动声色的推着我们前进,当我们蓦然回首,往后瞻望时,才发现我们离自己心灵的家园越来越远了。那时已是夕阳西下,日薄西山,只能对着夕阳空洞凄凉的望着。时间很长,却是无常,潮起潮落、冬去夏来、月升日落、花开花谢......是本该如此,还是时间使然呢?
我读过许多诗人的诗,但最让我喜欢的诗人是陶渊明,他的《桃花源》、《归园田居》、《饮酒》也让我特别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千百年来为人所赞赏。只因诗中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这句被王国维评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与庄子”天人合一“ 的思想相吻合。他们同样想在无限的痛苦与现实的凄楚中,追求自己能够超脱而出,拥有一个自由而快乐的境界,培育一个属於灵性的、而且充满无限自然和谐的广大精神世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被羁留束缚的鸟儿,总是怀恋着以前自由自在飞翔的青山绿林;被局困蓄养在池塘里的鱼儿,总是思念起往日自由游弋的澄净深渊。我们可能就是那鸟儿,那鱼儿,误入了尘网,受到世俗诱惑的羁绊。可是我们有没有像陶潜那样企盼自己能回到内心那块清净无垢的净土呢?”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昏黄的落日,照着暮色茫茫的远村;村落里的人家,已经升起了缕缕炊烟。我们在冷冰冰的钢筋水泥的森林中生活,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夕阳的余晖暖暖的撒在一家又一家的木房上了;也没有看到房屋的青石瓦片上缓缓冒出的袅袅炊烟。归隐田居,与世无争,淡名薄利,安贫乐道,怡然自乐,闲散安适,这是陶潜的生活。许多人说他怯弱逃避现实,也有人说他情操高洁。其实,不管他是以什么样的理由去过这一种以草木为邻,山水为伴的生活,他给我们展现的都是一种健康,恬淡,安乐的生活态度和对待人生起落的坦然。我们当今的社会充满了许多各式各样纷繁复杂、混沌不清的诱惑,让我们的心不再像古人那样纯净淡然豁达了。我们的心被惑乱不定,惶然无措,对待名利,不是追就是逐;待人态度不是警惕就是敌意或者冷漠。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不是我们的期望。
在看台湾心灵作家张德芬的一本叫《重遇未知的自己》的书中,看到克里斯多福孟说的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透过一个眼镜在看人,这个眼镜叫自我需求。“刚看完这句话还不是很理解,当我停止阅读,将所有思想与注意力放到这句话上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醍醐灌顶。当我们为一件事或者为一个人感到不满抱怨时,真正的”元凶“并不是这件事或者这个人,而是我们的内在需要在作祟。我们总是对一个人或一件事抱有期望与幻想,总是希望那个人按我的思想做事说话;总是希望那件事按我的想法意愿去发展,当现实与我们的意愿相背离时,我们就会落空、不安、愤怒。以前常常把自己的苦痛咎归于他人,以为自己所有难受的情绪的产生他人才是始作俑者,而我则是一个楚楚可怜是一个受害者。有句话叫”一念之转“,大概意思就是在当下有使你不舒服的念头时,换一个念头来审视它。我自身就是例子,当我想睡觉时,而旁边又有许多嘈杂的声音使我无法入眠,我就浮躁愤怒,像一头要爆发的野兽一样,心想:我这么不舒服都是你们害的,你们真讨厌!如果此刻能觉察到自己当下的状态,运用自己内在的力量,转变念头,问自己:我为什会愤怒?我这样做有什么用?这样的感受是他们给我的吗?然后你会发现你所问的问题,在心里的某个声音会很自然的告诉你答案:因为我要休息,而他们太吵了。我这样做没有用,只会让愤怒持续。是我自己从心里产生的,是因为我需要休息,而他们没有满足我休息环境的安静。当自己听到这些答案后,身体会轻松舒服很多的。不只是睡觉这件事,生活中许多事用这样的方法去观照内心,真的会感到轻松自在很多。许多苦恼的产生,都是把我们内心的需要去向外索求,更多时候,我们可以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幸福喜悦真的是一种内在能力。这是我从张德芬导师的书中学到的其中一点,真的让我很受用!让我在生活中多了份宽容接纳,也让自己的内心多了份平和与安详。
约瑟夫坎伯大师说:”人们说我们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我不认为那是我们真正追寻的。我们认为我们追寻的是一种活着的体验......让我们感觉到活着的喜悦。“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天都是新的体验,每一天都能感觉到活着的喜悦。在我们心里有生气、不安、惶恐、难过、沮丧、恐惧、颓废、绝望、喜悦、幸福、希望、温暖、满足、仁爱、慈悲......一切酸甜苦辣,所有七情六欲都是生活所给的体验,能感受到这些说明我们还活着,活着就应该充满喜悦与感恩!
帝王哲学家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寻求外在的帮助也不要别人给的安宁。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我们总是向外寻求满足与安定,须知一切外在都是充满无常的,不可把握,我们不可能拥有永久,它短暂易逝。只有自己用能量去填满内心的那一份漏洞与缺少,让内心变得丰腴盈满,与自己的内心平静相处,才可以有足够的定力去应对时间的变幻无常,这一份满足于安定才会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