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提问:
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如何处理情绪问题?如何做好时间管理等等。
高级一点的问题如何把学到的模型养成习惯。
而得到的答复往往是各种各样的技巧经验。
问的人当时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回复的人也可能会觉得尽心尽力了。
那么这些回答有用吗?会起作用吗?
从经验看这些问题问了一遍以后,过段时间还会问,而且这些问题频率高居不下。
本质上来说,他们都是想问一件事,如何才能快速改变自己,或者说快速成功。
不是说技巧没有作用,而是有时候没有找到根本的问题。
我一直困惑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今天看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在第一章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讲思维定式的力量。茅塞顿开。
如果把思维定式比作一个地图,那么这个地图与实际越接近,就代表了我们的思维越接近现实,从而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教授把两叠卡片发给教室两边的同学,其中一叠是少妇像,另一叠是老妇像。给他们10秒钟看这些卡片,然后收回。接着用投影仪给大家看,综合了二者特点的画像要求全班来描述。结果一组认为那是少妇,一组认为那是老妇人。大家僵持不下,直到有同学开始讨论画像中的具体细节时,大家才逐渐看到对方眼中的画像,但是只要把视线移开,还是会认为那是自己当时10秒钟内看到的形象。
从这个实验,我们对人和人际关系的本质有更透彻的认识,一是条件作用对人类认知和思维定式有强大的影响力,会影响我们一生,而且左右着我们的思维定式。第二这个实验还说明思维定式是我们观察世界的窗口,是行为与态度的源泉,脱离这个源头的言行就是表里不一。
(由此想到了一件事,很多人在追求的知行合一。
从上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人们其实一直是知行合一的。所谓的追求,只不过是并不知道自己真实的想法。
扪心自问,你真的想知行合一吗?你真的想做这件事吗?如果真的想你早就想到各种办法了,而不是与各种拖延、各种问题苦苦斗争。
不行动是因为价值观排序,是因为有更重要的排在前面。虽然你认为一件事最重要,但潜意识其实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这才是知行合一。)
由此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首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持续找到对的思维定式,并保持不断更新,实现思维转换。
如果仅仅是转换了视角,还远远不够。从看到到行动以及如何行动,可能千差万别,这就要求身体力行。也就是性格塑造。
任何一件事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我们相信品德的力量。
用7个习惯的说法就是以品德为基础,以原则为中心,由内而外,全面塑造自己。
由内而外是指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定式,品德和动机。
那么怎样才能有更广更深的认知呢,毕竟我们的时间经历是有限的。
成甲老师说的成体系和掌握临界知识,我觉得就是很重要的办法。总之让意识地图越接近现实才能更好,更好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本文想表达如何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和知行合一是天然的,不需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