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有关“快乐教育”的文章,深有感触,特摘抄部分并附自己的教育反思。 (1)“快乐教育”是找到快乐的学习方法。“快乐教育”的本质是“点燃兴趣”。
它不仅仅是教会孩子知识,更要教会孩子“热爱”,能让孩子们体会到某一个学科蕴藏着的乐趣和魅力。
兴趣是这两天教研会和计划传达会提到最多的一个词。而要想点燃孩子们的兴趣,的确需要花一点心思,动一些脑筋,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起来。
比如教孩子学如何算钱时,老师可能还会开一个模拟拍卖会。其实这样的方法,非常考验教育工作者的智慧。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良苦用心。
而这样对孩子却大有裨益,以好奇心作为船桨,以兴趣作为小船,顺着符合孩子成长节奏的风向,孩子们才能一路前行。
(2)“快乐教育”应该多给予孩子鼓励和尊重
当然,“鼓励”并不仅仅意味着言语上的赞美,也体现在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与独特个性上。而除了学校教育以外,家庭教育中的方向也至关重要。
记得扎克伯格的爸爸老扎曾说过,作为家长,必须要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热爱的东西。
小扎迷《星球大战》,想自己拍部电影,老扎就给儿子买了一部手持摄像机;小扎迷编程,老扎就给他买了专门的编程书籍,还给他专门请了一个软件专家当家教;当小扎想从哈佛退学去硅谷创业时,老扎依然没有阻拦儿子的决定。
正是这样的老扎,给了小扎足够坚实的土壤与滋养的水分,让小苗越长越高。
只要能看到孩子的优势与长处,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找到孩子独有的方向并全力支持,便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突然想起之前在潼潼去试听跆拳道课时,我在旁边听一个教练讲过的一段话。
他说在国内学跆拳道的孩子们,普遍学了几年到了黑带基本上就和跆拳道say goodbye了。
但一次他去欧洲打比赛,却发现一些来参加和旁观的甚至有六七十岁的老人,这些练了几十年跆拳道的人们,依然保持着对这一运动的热爱,而这也与他们从小在学习和练习时的愉快状态分不开。
像是一些枯燥又难搞的理科题,为什么学霸们做起来却能看到他们眼里享受的光芒?那其实是他们真的很感兴趣,能体验到所带来的快乐。 想起最近再调整儿子的课外辅导班,当前的学生似乎没有几个辅导班就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了,儿子班好几个同学都是周一到周日走马灯似的上辅导班,英语要学,因为大多家庭没有这种环境;作文要学,整个学习生涯中都是离不开写作文的;奥数要学,小升初的择校需要;美术要学,如今美术素养要有书法或者绘画;乐器要学,女孩舞蹈、钢琴,男孩吉他、长笛傍身,长大后随时可以露一手;体育运动类要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孩子就要从小练起;情商课也需要学,原生家庭没有给父母的,父母要补上自己的短板,以应对孩子将来的工作、婚姻……总之,每一种辅导班都有可取之处,学,总比不学好。这是大部分家长的心理,只要是孩子需要,咬紧牙关也要上。去年的我也是这样的思维,没有孩子之前我和老公就在讨论有关辅导班需要与否,我们一致认为:小学阶段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无比重要。于是,幼儿园三年,儿子都是在快乐玩耍中度过的。
“快乐教育”并不是完全否定学习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辛苦,也无意于给人们造成“嘻嘻哈哈就能掌握某一门学科奥义”这样的假象;更不是说学习应该彻底摒除应试的压力和大量练习。它是要去点亮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与兴趣,是要去做那盏孩子漫漫求学路上的温柔灯塔。
很多人说,“快乐教育”并不适用于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的确,在这个老师们都在忙于赶教学进度,学校们都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的当下,谈“快乐教育”似乎有一点无力。可至少,我们能在家庭教育中不缺席。我们也可以将“快乐教育”引入自己的家庭中
如果,我们可以尽量保持清醒和独立,保护孩子好奇的天性,挖掘孩子本身的兴趣,尊重孩子成长的节奏,采取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让孩子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已经是我们能做的“快乐教育”了。
“快乐教育”从来都不是“舒服教育”,它不是要让孩子们无所事事、懒散着地光玩儿,而是教孩子用快乐的方式来努力。
学习是辛苦的,但并不一定要是痛苦的。要能抱持这个想法,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上的困惑也就能顺利解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