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丁忧期满,随即前往汴京再度入朝为官,从此宦海浮沉历经半个世纪左右,直到各自弥留之际也没有再踏上熟悉的土地一步。
仁宗嘉佑年间苏大才子在任京官时喜好针砭时弊,每每纵情作文以直抒心中对当世之不满,因此招来不少同僚的责难甚至是弹劾,幸于皇帝广开言路,又对苏轼的文采和见识十分欣赏,任他牢骚也不过一笑了之,结果至多是若干年内不予提拔等轻罚了事,政敌们无计可施只好作罢。然而自从与一人争锋相对以来,苏轼开始命运多舛,一路向南谪迁,此人正是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位政治改革家。
苏家老父苏洵曾写过一篇言词犀利的《辨奸论》以讥讽王安石,将他比作唐代奇丑无比的恶相卢杞和晋朝空谈误国的王衍的合并再世,时不时丢出匪夷所思的政见加之邋遢不修边幅,使得尊崇传统儒学的老苏对他没有一丝好感。起初苏家兄弟笑谈老父一把年纪了还有精力愤世嫉俗,未免言过其实,等到他们踌躇满志地赴京就任的时候,才真正开始领教这位政界“奇葩”的雷厉风行。苏辙人如其名处世低调深谙仕途凶险,至于他这位一身正气的哥哥可就没那么“明智”了。
王安石于嘉佑三年撰写万余字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进言,奏折中列举变法项目数条,以完全不符世人所能设想的超前思维剖析了当下的国情,丝丝入扣,字字珠玑,词里行间尽是希冀早日实现富国强兵,社稷安泰之理想的满腔热忱,正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以守成而著称仁宗皇帝对新政不予准奏,王安石被泼了冷水没有表示过多的愤愤不平,继续全心全意治理地方,因政绩突出被长官多次举荐,皇帝听闻也对他钦佩不已,御赐财物并许以高位但全部被王安石叩谢而拒绝,朝廷无奈只得放任自流。由此可见,当下政治风气之开明是此后几位皇帝执政时所不能及的,恰恰这个良好的局面在王安石手中被摧毁殆尽,从而间接导致了靖康之难而使宋室南迁,为此王安石受尽了千年的口诛笔伐,直到近代才逐渐开始被平反。
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介罪臣过世后其牌位居然配享神宗庙,与皇帝一起受供奉,后配享孔庙,成为了继孔孟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位儒家圣贤,宋徽宗政和年间又赐爵位追封他为舒王,可谓之哀荣备至,而南宋高宗继位后则推翻了他的一切殊荣,从此王安石从神坛跌落,身败名裂。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一切要从神宗皇帝结识王安石开始说起。赵顼年少时拜读过王安石上书仁宗皇帝的那封奏折,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继位不久便迫不及待地召见王安石,交谈几句后彼此更是相见恨晚,于是在苏氏兄弟二人入京的那一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政知事,轰轰烈烈的变法开始了。
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等新政颁布实施,如强对流天气袭击了北宋全境。经济上使国家宏观调控力介入原有的经济运作体系,以阻止商人垄断,使盈余的民间资本收为国用,进而缩短贫富差距,保障民生;军事上实行广泛征兵制度并推行裁军法,以保证军队具备良好的战斗力,若有人拒绝服兵役则需要缴纳免役税用于政府另行雇佣兵丁;政治上在设立临时官署用于监督法令的执行和及时反馈。除以上所列举,还有不少相关改革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被强制落实,如此高压的行政环境下,短短几年内变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库充裕,边防军实力大增,甚至在边境扭转了对西夏的战略颓势,取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捷,往后直到南宋灭亡也没有一场战事可以与之比拟。可是变法带来成效的同时,承担新政运行负荷的百姓们却尽数遭了殃,朝堂上下也由义利之辩升级为不择手段的政治斗争,新旧两派的矛盾日益激化,一场暴风雨以京都为中心向着全国各地扫荡而去,北宋王朝的根基也在这场风暴中显而易见地开始动摇了。
一转眼即是十七年,随着神宗皇帝驾崩,王安石老来丧子于是辞官归隐,新政在一片哀嚎和唾骂中被彻底废止了,旧制全部恢复,这场不合时宜的变法最终导致国家严重内耗,虽卓有成效却是付出惨重的代价,从此朝堂上党争之风盛行,以高俅,蔡京为代表的假革新派成了笑到最后的得利渔翁。苏东坡在变法废止以后得以回京复职,却发现王安石之后世风日下,竟是老奸巨猾的小人当道,愤慨至极于是上书陈情将当权者尽数得罪,不过这一次再也没有明君贤臣为他庇护,曾经的一部分盟友也转而斥责他忘恩负义,结果苏轼被一贬再贬,再也没有回京,最终在宋徽宗大赦北还途中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五岁。
神宗元丰三年,也就是变法转为改制的第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弹劾,有人想将他置于死地,迟暮之年的王安石最后一次站出来发言道:“岂有盛世而杀才士乎”,并施以援手,苏轼才幸免于难。从黄州平调到汝州后,苏轼出于怀念前往金陵探望隐居的王安石,如今同是天涯沦落人,二人一改当年的意气用事,相敬相惜,谈天论地涉古及今,诗文佛理无所不包,曾经互为政敌得以化干戈为玉帛不失为一件人生幸事。天渐渐下起雨来,乘舟同行的二人在河面上渐行渐远,隐入蒙蒙烟雨之中,再也不见了踪影。
王安石终其一生都在批量使用才华为理想而奋斗,痴狂到不惜以与全天下为敌,可惜天才大多被世人质疑为疯子,他也不例外。从读书人能获得的最高荣耀到千夫所指为乱臣贼子,生前身后无不起起落落,这样的人,无愧于史册留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