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读者在公众号后台都有类似的留言:
良叔,我也知道努力,可是又不知道怎么使劲,看书吧?老沉不住气,总之就是很焦躁的感觉,又不甘心,你说我该怎么办?
这种感觉,良叔年轻时经常会有,知道自己要精进,却又很茫然无措,眼睁睁看着时光从指缝中溜走,心里焦虑的一比。
那时想找到答案,却因在山中,云深无解,现在回头来看,仿佛观看一部商业大片,主人公命悬一线,并不着急,因为你知道,当下只是个桥段切片,结局必然众望所归。
答案其实一点不新鲜,可能就两个:熬呗。
但是这么说,缺少点具体举措,就像如胶似漆的情侣,明明知道对方情深意切,但是仅仅停留在:“我爱你”三个字上,还是不够的。
女方往往还会略带戏虐的问到:“说说,你怎么具体的爱我?”
好吧,鉴于此,对于想努力没处使劲的朋友,说个具体举措:抓小放大。
讲个故事先。
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地铁,不但管理混乱,也是全市犯罪率最高的地方,导致很多人不敢坐地铁,乘客数不升反降。
但这种糟糕的局面,到90年代中期竟突然好转,90年代未的犯罪率比10年前下降了75%,而同期其他城市则没有这种变化,纽约地铁一下子成为全美最安全的地铁线之一。
很多人认为,这得益于纽约交通局聘请的地铁运营总监戴维▪岗思的一系列新措施。
在岗思上任的最初的几年里,他并没“严厉打而地铁重大犯罪活动”,而是一直把相当大的精力放在“清理地铁站里的那些混乱肮脏的涂鸦”上。
他们使用了新的清除油漆的技术、配置了大量清洁工,使得涂鸦者晚上刚刚完成的作品,第二天运营之前就被清洗。他还专门设了一个地铁清洗站,被涂鸦的地铁不洗干净,不准运营。
你看,挺神奇的吧?
按说,地铁治安是一个系统工程,想要治理好,千头万绪,错综复杂。
然而,岗思却以一种花繁为简的姿态,只抓最小的一件事,结果却有奇效。
这就是系统工程中所谓的杠杆解。
良叔不想搞的太学术话,你只须知道一点: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元素和元素之间是有结构关系的,改变一个小元素,就等于改变整个系统。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我们每个个体,你可以把自己的行为模式想像成一个系统,你要改变这个系统,其实并不用多大的工程量,也许只用改变其中几个元素即可。
2012年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减少每天闲暇时间的静坐时,他们每日的脂肪摄入量也减少了。
即使参加实验者没有被明确告知要低脂饮食,但由于他们减少了久坐沙发边看电视边吃零食的时间,他们的饮食习惯也附带着改善了。
一个习惯影响另一个习惯,就像一个多米诺骨牌击倒另一个。
你看,我们的行为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当你改变一种行为时,其他行为也会随之改变。
此时,你的行为系统也会发生改变。
所以,你也会知道自己焦虑的原因了,你的心可能太大了,太想一下改变整个系统,这种野心让你吃不消,你所追求的脱胎换骨,反而让自己千斤压顶,苦不堪言。
最好的办法其实非常简单,只是改变一两个小习惯即可。
比如,比平时早到公司10分钟;或者,不爱运动的你,在楼下走15分钟;
就算你不爱读大部头,每晚总能看看良叔的小随吧?最好,能写两句感言,这些其实都是你在为改变这个系统做的努力。
这些小动作,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天长日久,必然积累巨大的能量,你的行为系统也随之改变。
这不仅仅是习惯的问题,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提醒你不要放弃对自我行为的选择权,这恰恰是自律最重要一个环节。
是的,一个小小的行为改变,便能带来巨大的系统改变。
还记得良叔曾说,自己要时常给自己找点不舒服吗?
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很容易让大脑自动驾驶,让时间无端的消耗,这时,你只需要让自己主动意识回来,做点具体的事,这样就够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