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网上冲浪的时候刷到一个帖子,讲韩庚在《这就是街舞》里的表现。词用的都不太好听:“尴尬”“迷之自信”“别扭”
沉迷磕Franklin和AC的我,完全没有关注到这一点。于是马不停蹄又看了遍进四强一期。看完发现,这种评价也不是没有道理:到了韩庚这里,气压总是微微的低了一些,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太关注自己,不肯把注意力往外挪一点。
即使是在别人是主角的情况下,他的表达也是自己的感受/表现,没有把大家的目光引导队员身上,持续说自己,且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很容易败好感。
举个例子:
选四强个人秀,eleven表演结束和被淘汰后韩庚的评价是:
“真的挺让我惊讶的”“我觉得真的给我挺不一样的一个感受”
淘汰的时候说的是:
“你给了我很多惊喜,我完全没想到“我能看到eleven的时候,有很多的可能性“
对比其他三位导师的:
四字-“我是觉得韩庚哥出的urban编舞主题好像都挺大的,从人性出发,我觉得还挺厉害的”
小猪-“刚刚那个表演层次是非常清楚的层次很鲜明,我很喜欢,看到每个人的表情都很酷”
吴建豪-“无话可说,就是很棒”
个人秀半决赛这种场合下,无论输赢,突出表现舞者才是优先级最高的。坚持的精神舞蹈的进步都可以说,只要引导观众注意舞者的闪光点就够了,队长个人的感受已经不太重要了,韩庚的评价真的不合适。
夸人家努力优秀不就行了,你惊不惊喜真的不是很重要啊。
再举个例子
队长大秀,韩庚选了一只蒙古舞和队友开开心心的跳完了。跳完他说什么呢:
自己跳的很爽,非常开心。
一句也没有提到队友。团队的个人优势没有体现不说,好歹也要感谢一些这一堆“伴舞”啊,自恋或者希望大家关注他的倾向太明显。
这种情况生活中一点也不少。
群聊里总有一些聊天杀手,他们的特点基本包括,要么只说自己的事情,要么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评价别人。
看到了李松蔚老师在知乎的一段回答,再拿来贴一下:
“很多咨询师,理论讲得很好,但是在咨询室里大谈理论,根本注意不到来访者想不想听。这种时候,他只是在秀自己的渊博,焦点并不在来访者身上。这就是自恋的状态。
她第一次跟咨询师打招呼:「早上好。」对方的回应就是:「你向我问好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能想什么?只是表示礼貌而已啊。
是什么让你想在这时对我表示礼貌?
—来访者立刻进入一种深度内省的状态,分析从这里就开始了,一秒钟都不浪费。咨询师当然也可以回应:「早上好。」但这样一来,就只是在做日常对话,扮演一个同样有礼貌的交谈者,而不是咨询师。”
自恋者无论做什么,闲聊或者点评或者肢体怨言,都是在展示自己,博得别人对自己的关注。我们总是很难逃出这种自恋心态。说一个自己的例子,同事结婚的饭桌上,轮到我发言,我的第一反应是唱个歌吧。其实选择唱歌真的是为了祝福他们吗?不见得,也许心里想的更多的是唱完之后让大家表扬:唱歌好好听哦。
太蠢了。
要改善这种心理倾向很难,如果真的希望自己能抬起头走出自己的思维圈子,不如在张嘴之前想想:这么沟通,对面想听吗?我说这话的意义在哪里。不注重互动,不注重听者的反应,跟自说自话也没什么区别。
还有个模式是我最近觉得很好用的,起名叫“第二句本质”法:说话之前想一想,说完这句,我第二句是不是要说自己了?
比如你每天都吃早饭吗?(因为我就今天来早了吃饭了);你走开(因为我你很烦啊)
这种不是真诚的关心别人,本质上还是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试探这个世界。
说起来是很容易了,关注我我们以后一起实践吧哈哈。
当然写作也是一样,写一堆自己的感想,并没有人想看。
我现在就是这样。
hm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