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是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198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威廉·戈尔丁在一艘英国驱逐舰上服役,从一个哲学教师变成了皇家海军中尉。他服役期间,经常要面对同胞们的暴行。这些场景让威廉·戈尔丁渐渐对人性中的善意失去信心。
等到他服完兵役,回到英国本土,又不得不面对冷战中,美苏以核毁灭相互威胁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环境迫使他开始质问人性的根源。而这些对暴力的必然性思考催生出了他的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小说《蝇王》。
这部小说在被21家出版社拒绝后,最终在1954年出版。
书名取自别西卜(Beelzebub),一个与傲慢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恶魔的名字。傲慢与战争这两个主题也是戈尔登小说的核心。【注:别西卜,原为迦南神话中的神——巴尔(Baal),其义为天上的主人。但是在拉比(abbi,犹太教的宗教领袖)的文献中,意为苍蝇王,引起疾病的魔鬼。】
小说主题以当时流行的类型,一群年轻男孩在异国他乡遭遇海难来展开。
在这类故事中的设定,往往是主角顺利逃避新环境时的危险的同时掌握自然。同时还常常公开支持殖民主义叙事,主角会向岛上的土著居民灌输所谓的优越的大不列颠价值观。
戈尔丁的这本讽刺小说,明确套用了罗伯特·迈克尔·巴兰坦在《珊瑚岛》中的背景调定和人物名字。但是,巴兰坦的小说描写的是快乐、财富和无限的乐趣。而戈尔丁的小说却阴森恐怖。【注:英国儿童文学作家罗伯特 迈克尔·巴兰坦的代表作,讲述了描写了三个少年在南太平洋珊瑚岛上的经历。是一部典型的海洋&儿童小说。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岛屿冒险小说之一。】
《蝇王》一开始,男孩们已经落难在岛上了,但谈话中的只言片语暗示了他们可怕的经历。他们的飞机在一场不明原因的核战争中被击落。这些孩子的年龄从6岁到13岁不等,除了一队穿着黑色制服、由一个名叫杰克的男孩领导的唱诗班,其他人彼此都不认识。
就像在巴兰坦的《珊瑚岛》一样,男孩们的新家是一个有淡水、庇护所和丰富食物来源的天堂。但即使从小说的开头,这个看似平静的局面也被笼罩在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黑暗里。
男孩的影子被比喻成蝙蝠一样的黑色生物,而唱诗班登场时,则被描写成黑色的东西在海滩上摸索前行。在他们到达的几个小时内,男孩们就已经开始交换可怕的谣言,说森林里潜伏着一只邪恶的野兽。
从这些不祥的开端,戈尔丁的叙述揭示了即使没有权威干涉,男孩之间的合作也会在最终土崩瓦解。
最初,这群幸存者试图建立一些秩序感。
一个名叫拉尔夫的男孩吹响海螺,召集团队并分配任务。拉尔夫被选为头领,他手中的海螺作为权利、法制、规则的象征。而另一名男孩杰克,则代表表着人性的恶、兽性和非理性,有着极强的权力欲,始终都在争夺小岛的领导权。
就在杰克和拉尔夫争夺领导权时,团队开始分裂,理性屈服于内心的阴暗欲望。孩童中的部分人,很快就忘记了他们的救援计划。他们压制住了为数不多的理性的声音,盲目跟随杰克开始杀戮,为追杀拉尔夫甚至不惜烧毁整座海岛。
小说以伦理道德、社会规范和文明社会为主题,使其成为文学经典,大力讽刺了当时的社会习俗和长期以来的人性信仰。
孤岛冒险故事通常有美化殖民主义倾向,但《蝇王》颠覆了这一比喻。
戈尔丁并没有残忍地把当地居民塑造成刻板的野蛮人,而是把天使般的英国学生变成了野蛮人。
当男孩们在岛上互相残杀时,更具毁灭性的战争还在外面的世界继续着。即使男孩们能得救,他们回到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小说并没有将人物固定在某个特定的地点或时期,但主题却亘古不变,那就是极端环境对人性的考验。
管并非所有读者都同意戈尔丁冷酷悲观的观点,但《蝇王》足以令最坚定的乐观主义者冷彻心扉。
真如小说里,代言先知的西蒙所说:“大概野兽不过是咱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