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希望自己在这场修行里始终能够找寻到职业的认同感,不断给平凡的工作增加生机和动力。
拿起朱永新老师的这本《致教师》,在一个个一线教师的困惑中找到共鸣,并期待有药可医。朱永新老师以耐人寻味的口吻,结合丰富的教育经验,给了我们在专业成长、职业幸福等方面详细的解答,意在引领我们走向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第二辑.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第三辑.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第四辑.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其中,书中的三点内容对我启发最大。
我们还需要教育理想吗?
朱永新老师提到,理想的教师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教育理想。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有设置这样一个目标,才会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否则就会走弯路,就会荒废时间和精力。
从事教育工作,不同于其他职业,我们毕竟面临的是几十个家庭送到我们手里的未来与希望,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不容我们懈怠与渎职。是什么能够一直让自己对教育工作饱有热情?是初心,也是理想。这个理想也许不需要很大,就是让自己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中依然可以欣赏到学生的可爱,依然能够感到到这份工作的乐趣,依然觉得是喜欢这份职业的……
前几天参加在线培训,第一个讲座的专家是我的母校曾教过我的于老师,于老师已经是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了。那么熟悉的面孔,那么熟悉的声音,甚至是亲切的方言,瞬间把我拉回读研的那段时光,听着老师那些学术性的词语,好像离我这个小学老师已经很遥远了。我的生活里早已远离了那样的高大上,而是在平凡琐碎中消耗自己。突然,除了自惭形秽,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
我说:“毕业七年,我还是小学老师。”我老打趣我:“再过七年,你还是小学老师。”“那我也要做一个不一样的小学老师。”
我希望我不是仅仅在教龄的数字上叠加,而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育生涯中不断成长,看到希望与美好。
不问我们的年纪,应该一直告诉自己,教师,是最需要拥有理想的人。
教师如何关注窗外世界?
每天的固定生活圈把我们限定在一间教室和家的循环轨迹中,我常常感觉到:“这一间教室让我的思维越来越狭窄和封闭了。”每天好像过成了同一天,在上课、批改、管理学生,与家长沟通中循环往复。我渴望冲破这样的模式,让我所在的一间教室不再受限于面积的大小。朱永新老师给了我答案。他说:“教师的胸怀有多大,他的教室就有多大,孩子们的世界就有多大。”这一句话瞬间点亮了我心底的茫然,三只讲台连着世界,小小教室关乎天下。身为教师的责任感莫名地在心中升腾,能把教室变大的是我们的心,我们的眼界,我们的胸怀,我们的讲台就是能带孩子们看世界的窗口,原来我们可以在一间教室里做很多事情,那些与孩子们一起走过的经典诵读、安静读书的时光好像增长了时空。
他说,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丰盛,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第三,如何走向专业阅读?
教师的学习,首先要向书本学,就是阅读。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教师在教室里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眼中鲜活的教科书,都会透露出你人生境界的气息。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 智慧,也许更重要的是你拥有宁静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