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我们成为了他们嘴里说会常来看看的人。”遗憾的是,子女并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有时候,冷漠的至亲真的不如毫无交集的陌生人。陌生人你可以无所期待,可对于子女你却无法忽视。子女的冷漠在《我爱你》的影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讲述的是四个老人之间的故事。
男二张君奉老人育有三个子女,在他们各自成家后皆以不同的理由离开了家,老年时两夫妻回到了结婚前的两个人的状态,只不过随着年数渐长,张君奉的老婆患上老年痴呆症,甚至最终得了绝症,清醒的张君奉没有勇气独活,最后选择在深夜两个人吃安眠药离开人世。
在离开之前,老人召开最后一次家庭会议。让人感到讽刺的是,子女们并没有表现出归家之喜,大家围坐一堆,心里却都在琢磨着天黑之前回到自己的住所。在匆匆见过面后,老人送走了子女,痴呆老婆不解丈夫的悲痛,站在门前使命挥手道别。
这种平淡却给人很大冲击的悲怆感,其实在一部享誉全球的《东京物语》中也出现过,乡下的父母高高兴兴地去东京探望子女,孩子们心里却在盘算着怎么“打发”他们。
有人评论导演小津安二郎,在他的镜头底下,连静物都会发声,任何一个小细节莫不让人感慨人世无奈。
小孙子抱怨爷爷奶奶的到来占用了本属于他们的房间,小气的女儿连女婿下班回家路上多买一些糕点给老人,都觉得奢侈,他们忙得没有时间照顾远道而来的父母,反倒是毫无血缘关系的守寡的小儿媳请假带着他们参加东京一日游。
这部电影给观者的压抑感一直延续到影片的结尾,老人返乡途中过世,子女们回家办丧,心里依然毫无愧疚,相互嘀咕着早点完事回城工作。随着年岁的增长,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会一直刷新你的认知,孝顺父母、赡养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何那个曾辛辛苦苦拉扯你长大的父母,最终却成你嫌弃的人?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年长的老人,担心自己给子女添加负担,在还有精力之时一定会尽心尽力帮忙带孩子,之前看过一个知名作家描写他与父亲的文章,“小时,我怕父亲!长大后,父亲怕我!”这种角色的转变让人感觉到作为父辈的无奈,我曾是孩子的一片天,可当孩子展翅飞翔了,我老了,还能帮忙什么呢?
这种现象其实在农村也在上演。
隔壁家的忠叔和他的母亲,我称婆太,向来不和,前不久婆太发高烧,忠叔见她哀嚎几日也不带婆太去诊所,面对一个80多岁的老母亲,忠叔表现得异常冷漠,多日高烧对于身体欠佳的老人来说是有一定危险的。另一个表舅同样如此,面对自己的老母亲,心情不顺就是一顿怒哄。
面对这种情况,我总会在想,是不是在孩子成长期,父母没有教会他们去爱别人?导致了孩子的自私自利。都说影片源于生活,如何在成家后协调好一家三代的关系,同样需要智慧,婆媳之间的关系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我听过太多关于婆媳不和的事情,没有结婚自然不能站在道德高地品头论足,但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老来无人孝顺,和送去敬老院有何差别?当然,遇上尖酸刻薄、蛮横无理的老人除外。
影片的另一条主线是金在石和宋怡芬的黄昏恋。君奉在离开前,意味深长地对在石说,“我们这个年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走了,你要好好待怡芬。”于是我们看到一个70多岁的老头竟然能被孙女说服写表白信。面对自己喜欢的人,举手投足间都变成孩子般的模样,想见面就跑到人家楼下丢石子,收到手套兴奋得连续多日都舍不得脱下,完全就是两个年轻人之间的恋爱。
当然,在石也并非一开始就懂得去照顾、体贴别人,电影插入在石妻子患病前后,在石的一些改变,让他学会去关心他人。在外人看来,在石的脾气暴躁、说话刻薄,不过在爱人怡芬的眼中,他只是刀子嘴豆腐心罢了。说话得理不饶人,内心却十足温暖。
宋怡芬这个角色,可以用命途多舛形容。年少时背井离乡去大城市闯荡,生完孩子却惨遭抛弃,人到老年,孩子也像她年轻时一样不辞而别,剩下自己孤苦伶仃一人,我想在晚年遇到在石,她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被爱。
在面对君奉夫妇离开后,宋怡芬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在石的感情,她无法想象在石有一天会离开她,承受不起分离痛苦的怡芬,决定返乡。这不免让人想起《心灵捕手》男主威尔,因为担心有一天会分开,所以宁愿选择不开始。
幸运的是,总有一方在坚持。
无论最后两个人将要面对什么,这一刻决定在一起那就勇敢爱下去,我想最好的爱情应该是这般模样吧。不问未来,过好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