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作为地方台记者很少有机会参加易地采访,在两千年时我才有了第一次机会。当时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4月在西安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古城的春天一下子热了起来,西安云集了27个省市及港澳地区和7000多家企业,一时间市区的宾馆全部爆满。我和小吴作为电视记者随广东代表团湛江分团出访,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来到十三朝古都西安。
放下行李我和小吴就跑出去,在采访前先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先到“天下第一碗”品尝一下有名羊肉泡馍。都是西安是个雾都,果然采访多日天总是灰蒙蒙的。我们登上钟楼,看到不少游客围着那口硕大的铜钟,撞一下5块钱,我掏出10块钱让小吴撞两下,我在旁边用摄像机拍下来。我设想要把这个镜头用在我的电视新闻报道里,寓意撞响进军西部开发西部的钟声。
采访体会一:采访前的火力侦察有必要。
贸洽会开幕典礼非常隆重,来自境内外的记者挤得我们难以拍摄盛典全景,我比小吴个头高一些,于是我拿过摄像机(那时的摄像机还很笨重)举过头顶来拍摄。抢新闻也是考验记者的本事,记得有一位电台记者主持人特别积极主动,一见到重要领导出现嗖的一声就往前冲,但她冲出几步之后又拐回来问我,谭主任您说我该问什么?可见光有冲劲还不行,还需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采访体会二:采访前的案头工作很重要。
此行是在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不久,他访华的第一站就是来看西安城墙。我认为要了解中国历史一定要到西安,而西安城墙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符号。我们也要到美国总统上去过的城墙看看。但没想到城墙管理部门不允许我们摄像,我拿出采访介绍信也不行,他们说要外宣部分的介绍信才行。没办法我们只好将摄像机存在门口,好在我随身带着照相机,还是拍了不少照片。
采访体会三:采访中还需要随机应变。
信息资源不能只靠会议,但对西安我是人生地不熟悉,更不认识当地的媒体。为了这次采访我调动了各种关系。父亲的学生在西安工作多年,他的子女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他们帮助我联系了当地媒体来参加我市的新闻发布会。湛江一知名企业驻西安办事处主任小李是我的朋友,他和他的回民朋友给介绍了不少当地的情况,这也让我对西安乃至西部有了更直观更立体的了解。
采访体会四:功夫还要下在文章外。
采访很顺利,但报道却遇到困难。报纸和电台都能当天发回新闻,但电视却不行,当时虽然已经有了互联网,但带宽很小。我们只能回来湛江才能发稿,新闻变旧闻,新闻时效性比不过其他媒体怎么办?正好市领导要求我们不要做一般的动态新闻,要有深度和创意。于是我决定以深度和评论来后发制人。回来后除了系列报道之外,我做了新闻评论《西部势的冷思考》,除了电视台播放还投给政府内参。
采访体会五:新闻报道也可后发制人前。
总的来说首次易地采访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而采访之余的旅游则是超出我预期的收获。我们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秦皇陵墓、寒窑等名胜古迹。在华清池老蒋下榻的地方,我们查看西安事变留下的枪眼;在兵马俑的墓坑边我偷偷按下了快门,但我的相机镜头盖不慎掉下杨贵妃沐浴的水池里,好在工作人员帮我捡了起来,好在哪时的游客还不算多。
采访体会六:采访过程也是一次旅行。
我们还浏览了华山,有意思的是在山脚下桃花盛开,半山腰是开始绽放,而在寒冷的山顶则含苞欲放,好比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由东向西逐步展开。西安之行,一方面对中国历史文化更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对东西部差距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积累了经验,开阔了眼界,也对新闻传播和社会发展有了更多的感悟,总之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采访体会七:每次采访都是为下一次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