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存在着许多的心理学效应,而这些心理学效应也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些心理学效应,遇到问题时往往能够更加从容地解决。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心理学效应“鸟笼效应”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租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兴奋之余也想把它装修得舒适漂亮。
起初我只是简单买了几件家具,然后我发现家里空荡荡的,想再添置一些装饰品。
我买了几盆植物,又觉得墙上太空,就挂上了几幅画。接着我又添置了窗帘、地毯、挂钟等等。
没过多久,我发现自己把大部分工资都花在了房子上的各种东西上,生活越来越拮据。我也发觉家里的空间被各种装饰占得七七八八,反而失去了当初的简洁。
我不再有安排房子的热情,而是每天机械地打扫、维护那些东西。当初的开心已经完全消失了。
我突然醒悟,我本只是想要一个简单舒适的小窝,现在却被各种相关商品套牢了。
最初我只不过是买了一个“鸟笼”,后来为了“装饰”它,我不断买来更多的东西,结果反而丧失了对这个家的热爱。
许多人可能有类似的经历。比如,当你买了一辆自行车,就会想到还需要买安全帽、车灯、装备;
当你养了一条狗后,你需要准备牵引绳、食盆等一系列东西;当你买了个茶壶,你就会再添置茶叶和茶具......
种种事例说明,我们很容易陷入“鸟笼效应”的怪圈。一旦有了第一样东西,我们就会不断增加相关的其他东西,结果被这些东西套牢,成为它们的奴隶。
这种现象就是著名的“鸟笼效应”。它由心理学家詹姆斯发现,也称为“鸟笼逻辑”。
詹姆斯发现,一旦人获得了某样东西,他会倾向于获取更多相关的东西,而非原本更有价值的选择。
就像买了鸟笼,你反而为了笼子再买鸟;本来更重要的应该是自由,却被笼子套住了。
这种心理效应存在于方方面面,它源于人们对已获得事物的归属感,也与我们的损失厌恶心理有关。
比如,一个人买了辆自行车后,会有强烈的归属感。他会觉得必须购置各种配件,来“完善”这辆车。
其实单纯骑车才是目的,但他已经不由自主地被卷入消费主义的漩涡。这就是鸟笼效应的力量。
它让我们在原地打转,忘记了最初的理想,只是机械地重复着与某物相关的行为。
其实,只要保持清醒,我们就能跳出鸟笼效应。下面这些方法可帮助我们避免陷入:
第一,冷静思考每个决定的实际意义,避免沉浸在原始的归属感中。当你想要购买某样东西时,问问自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设定周期性的评估时间,判断某样事物是否还符合原先的预期。养小鸟的最初目的是欣赏它们的自由,如果带来了负担感,是时候重新考量了。
第三,与他人讨论决策,获取第三方观点。有时我们陷入自己的思维定势,他人的视角可以让我们清醒。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清醒地看待事物,不被一时的喜好或归属感绑架,做出理性的选择。
当你买了辆车,问问自己是否一定要所有的装备;当你养了宠物,考量是否真的能承受长期的照料;当你取得某样东西,反复确认它是否还与最初的目的一致。
写在最后
“鸟笼效应”普遍存在,但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不会被它所局限。不必为每一个决定付出过多,保持评估和调整的动力,我们就能主导自己的生活。
相信通过今天的分享,我们可以更理性地看待事物,做出真正符合内心的选择。终会有一天,你我都能挣脱这无形的枷锁,飞向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