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文化:沿着真需求逻辑进行新的品牌分类

当消费者走进琳琅满目的商场,或在指尖滑动的屏幕前驻足时,驱动他们选择的深层密码是什么?传统的品牌划分方式——依据行业归属或简单的高中低档定位——正在失效。在需求日益多元、情感价值凸显、身份认同强化的今天,一个更穿透本质的框架应运而生:功能型、情绪型、资产型品牌三维划分法。这不仅是对品牌属性的重新定义,更是对企业价值创造核心逻辑的深度重构。

传统划分的盲区:当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长久以来,行业分类(如快消、汽车、科技)或价格定位(奢侈品、大众品、经济型)是品牌管理的基础坐标。然而,这些维度存在显著局限:

掩盖核心驱动力:同一行业的消费者,购买动机可能天差地别。有人买车只为代步(功能),有人为彰显身份(资产),有人则热爱驾驶激情(情绪)。

忽视价值融合:一个成功的品牌往往融合多种价值。苹果手机既有顶尖性能(功能),又有独特设计美学带来的愉悦(情绪),其高端型号甚至具备收藏价值(资产)。旧框架难以捕捉这种复杂性。

无法指导差异化:在红海竞争中,仅靠“行业领先”或“性价比高”已难以突围。品牌需要更锐利的价值主张切割市场。

三维价值罗盘:解码消费者选择的底层逻辑

新框架的核心在于洞察消费者购买时真正购买的是什么?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情感的满足,还是一种可积累或展示的价值?由此诞生三大类型:

1.功能型品牌:务实主义者的效率引擎

价值内核: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可靠、高效、实用的解决方案。 用户关注性能、可靠性、效率、性价比、便利性与安全性。

制胜关键:持续技术创新(如戴森颠覆传统吸尘器)、严苛品质管控(如丰田“开不坏”的口碑)、清晰传达核心功能(如滴露的强力杀菌)。

代表品牌:3M(便利贴解决随手记)、英特尔(处理器性能为王)、西门子工业软件(优化企业流程)。

2.情绪型品牌:心灵捕手的共鸣艺术

价值内核:满足情感需求,创造愉悦、归属感、身份认同或独特体验。 用户寻求情感联结、自我表达、社群归属与精神满足。

制胜关键:打造鲜明品牌人格(如哈雷的自由叛逆)、讲述动人故事(如多芬“真美行动”倡导自信)、创造沉浸式体验(如迪士尼的造梦王国)、构建活跃用户社群。

代表品牌:可口可乐(传递“快乐分享”)、耐克(激发“Just Do It”的运动精神)、香奈儿(演绎女性独立优雅)。

3.资产型品牌:价值存储者的稀缺哲学

价值内核:代表或积累可衡量、可交换或可展示的价值(经济、社会、文化资本)。用户看重稀缺性、保值/增值潜力、社会地位象征、文化符号意义。

制胜关键:极致工艺与品质(爱马仕皮具的百年传承)、精心维护稀缺性与排他性(劳力士限量款)、塑造深厚历史底蕴与传奇故事(茅台的国家宴会记忆)、精准联结精英圈层。

代表品牌:爱马仕(铂金包作为身份与投资标的)、劳斯莱斯(顶级座驾的财富勋章)、顶级艺术品(兼具审美与投资价值)。

动态平衡的艺术:品牌价值的升维竞争

成功的现代品牌,往往并非单一类型,而是在三维价值中找到核心支点,并实现动态融合:

苹果:以颠覆性科技体验(功能)为基石,通过极致设计和“Think Different”精神(情绪)建立狂热粉丝文化,其高端产品线(如Vision Pro)正探索资产属性。

路易威登:顶级工艺(功能)承载旅行精神(情绪),其标志性Monogram更成为全球通行的奢侈符号(资产)。

特斯拉:电动技术领先者(功能)因马斯克的个人魅力与环保理念(情绪)收获拥趸,早期限量车型已显现收藏潜力(资产)。

企业行动指南:以价值定位重塑增长

这一新框架为企业带来深刻启示:

精准定位核心价值:明确你的品牌在功能、情绪、资产三维中,哪一维是不可替代的主引擎?资源应向其倾斜。

避免价值错位:功能型品牌盲目讲情怀可能空洞;资产型品牌过度促销将稀释稀缺性;情绪型品牌若品质坍塌则信任崩塌。

创新竞争维度:在红海中开辟蓝海。功能型可追求“极致可靠”(如丰田)或“颠覆效率”(如戴森);情绪型需深耕“独特精神认同”(如lululemon的社群文化);资产型贵在“锻造永恒传奇”(如百达翡丽“代代相传”)。

资源配置重构:功能型重研发与实证;情绪型需投入内容与体验;资产型必维护顶级工艺与圈层关系。

当功能成为基础,情绪成为语言,资产成为勋章,品牌的竞争已然升维。划分标准从外在的行业与价格标签,转向内在的消费者价值驱动——这不仅是分类学的进化,更是商业思维从“我卖什么”到“用户真正买什么”的本质回归。在三维价值罗盘的指引下,品牌方能穿越迷雾,精准锚定用户心智,在未来的商业版图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