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自己有个技能用得越来越多,就是尬聊。
我所说的尬聊就是“尴尬地聊天”,只不过需要把“尴尬地聊天”变成“不那么尴尬地聊天”。
尬聊有时候是我的一个职责,存在于多个场景:
场景一:同事在调试投影仪,我和客户的领导坐在桌边等着,这个时候如果不说话就会很尴尬,于是我就会开始应用我的尬聊技能;
场景二:电脑死机了要重启,同事重启电脑,我和客户尬聊;
场景三:有时候也可能同事迟到了,虽然几率比较小,但也需要我先和客户尬聊,在不经意间让迟到的同事溜进会议室。
总之很多场景都会应用到这个技能。
说是尬聊,其实就是和陌生人之间的聊天。
我其实很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手机长期静音,能用打字就不用语音,对语音电话有种莫名其妙的恐惧。
但没办法,有时候是不得不说,那么应该怎么说呢?
我看了一个TED演讲,里面有些tips,我觉得也很有感触,可以分享给你们。
现代人中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有些害怕与人沟通。有个调研,美国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每天给朋友发100条以上的短信,却不愿意面对面的交谈。
不知道你们是否看过一个节目,陈晓楠主持的,叫做“和陌生人说话”。
非非认识陈晓楠,非非告诉我:陈晓楠特别会聊天,和她说话会非常舒服。
实际上我们在现实中的沟通,就像一个节目主持人或者记者做一段访谈一样,如果能够掌握访谈的技巧,就能够让一段沟通变得不那么尴尬。
我看的那段TED演讲里有10条原则,我自己进行了一些浓缩,总结了5条。
第一条:要让自己充分进入聊天的情景中。
换而言之,千万不能走神儿。是否专注于这段对话,对方是能够感知到的,如果不能专心致志而显得心不在焉,会让对方感觉非常不礼貌。
所以在沟通时,不应该看手机、不应该去想今天晚上吃什么,而应该沉浸在这个沟通中。
第二条:倾听比分享自己的观点更为重要。
很多人喜欢说,不喜欢听。但是如果你希望让对方留下好印象,那么应该以听为主,而不是侃侃而谈自己的观点。
盲目发布自己的观点是有风险的,因为对方也许认可也许不认可,如果是和老板或者客户沟通,那么最为稳妥的方式是抛出一个问题,然后听他怎么说。
第三条:使用开放式的问题来让对方说更多的话。
如果使用具有结论性的问题,例如:“你当时是不是特别生气?”对方的回答可能很简单:“是”或者“不是”。
那么对话就要更多信息来填满。
但是如果你问:“你当时什么感觉?”对方可以说的内容就会很多,也许对话就可以更加深入和持久。
第四条:减少“我”这个词,避免非常自我。
有些人说话,你能听到很多“我”字,我我我我我我。
别人一旦提到某个场景,他就会自然代入,他遇到过什么、当时怎么样了。
但其实很多时候,对方并不care你怎么想的、你当时是个什么状态。沟通不是一个推销自己的过程。
多聊一些事实,不要总和别人说自己的事情。
第五条:把聊天当做吸取新鲜信息的一个过程。
很多人不是为了理解而去倾听,然而生活中遇到的每个人,都可能是你的老师。
如果真的想从聊天中获得信息,那么就要足够尊重对方的观点,让交谈成为日常学习的一部分。
可以根据对方的背景来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提前准备好,是你真的想知道的,例如行业的新动态等等。
如果一下子问到对方的心坎上,对方可能会分享非常多的信息给你,而且觉得和你聊天是很愉快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