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内明】
先思:学习中实事求是,担心非议责备而错过进步的机会并不是好选择。
怀瑾说:诲,教诲。做事当平实,不应强不知以为知。
https://www.xyyuedu.com/zhuzibaijia/lunyubiec/32999_7.html
钱穆说:诲,教诲。教育子路求知的方法。知与不知不总是界限分明。许多抽象问题没有固定的解答,不当轻易为此表态。又因为所有的不知都与知相对,我知彼者不知此者,所以知此者非彼者,但这不代表我知此者为何,即并没有真正的知,这种不确定的知依然为不知,不可混淆。
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1/lyxj/003.htm
朱熹说:教导子路定义“知道一个事物”。即,知与不知相对,二者必为其一,当实事求是,不可自欺而自害。有了清楚的认知,才能更好的学习。
http://www.guoxue123.com/jinbu/0401/01lyjz/001.htm
总结:
相同点:能平实而正确地估计自己的认知,是行为成就的重点。
不同点:
“知”与“不知”的分界:朱熹和南怀瑾都着重于非此即彼,钱穆则补充了不确定或极抽象两种可能,并指出学问的研究应保守严谨,并有确定的结果。
后评:学习评价一件事物时要保守信实。不可单凭一点就急于定论。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才能有更开阔的眼界和心胸去学习。而关乎抽象不确定的事物时更要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