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指供人类居住、从事社会活动或供其他用途的建筑物。它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房子有立体式别墅型房屋与楼层式公寓楼等不同风格;房子有宫殿室府邸宅;房子有简陋豪华的差异;有墙、顶、门、窗,也有帐篷、窑洞、地窝等各类供人居住或作其他用途的建筑物。房子的意义是让人有属于自己的落脚点。房子就是家的最基本元素。⾦窝银窝不如⾃⼰家的草窝。房产也逐渐成为家庭财富的象征。
从古到今,世世代代,几乎人人都在为拥有房子而不懈努力,或建、或购、或租、或借;也有借房牟利、强取豪夺、流离失所各色人等。曾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名句佐证。
“居家”,近几年来更为重要。有无家居,在哪里居家?房子成了最起码的需求,没有房子就无法居家,就得住宾馆的房子,就得住简陋的房子,甚至于住临时搭建的房子……。没有房子,就可能被集中,被劝返,必须离开此地,而被迫前往它地。就可能无家可归,就可能成为流浪者,就可能没有归属。
1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还在小的时候,经常听奶奶讲我家老房子的事,深刻印象二十年代拥有自己的房子,须经千方百计、艰辛打拼,有一方属于自己安家立身的方寸之地,实属不易。
爷爷奶奶出生在十九世纪初,到了成家的时候,原来老祖先的房子,因为大爷家子女较多而拥挤不堪,加之地少人多难于维持生计。迫不得已促使他们下定决心去到外面创荡一番新天地。没有积蓄,更无资本,仅靠自己的双手,爷爷挑担子,奶奶抱女娃,从买卖食油赚点小利养家糊口,一步一步从民勤县坝区新河好不容易走到湖区东镇落脚,开始了新的创业生活。
初来乍到,先是寄住在他人家里,靠辛勤的劳动养活老小。几年后,大约三十年代初,凭着超人的智慧和拼劲,积攒了一些钱银,历经周折选准了东湖镇洪圣村月明沟的耕地和田家院庄址,举洪荒之力置地斗方,建土坯房子三间,套间住人,外面二间伙房兼染布房。终于有了自己家庭的一方天地。已经是俩女儿的爷爷奶奶,以此为起点又开始开染房做起了染布生意,这是一种在当时高污染、高强度却惠及民生的技术活,颜料碘等基本都是洋货,成本高利润低,全靠辛苦劳作赚点微利。凭借爷爷奶奶与人为善、诚信厚道、薄利取舍的经营之道,又攒了一些资本。
2
1933年,父亲出生,爷爷奶奶如掌上明珠般精心呵护,父亲也上私塾读书识字,跟着爷爷奶奶操持家务生意,增长才干本事。1948年,庄稼连年丰收,染布生意兴隆,家里人丁兴旺。经过十几年的打拼,攒足了盖房的资金。爷爷奶奶卯足了劲要建一院满庄秀的四合院。
盖房子首先要备料,门窗檩条椽木是从贺兰山一带驮过来的松木,梁和柱子就地取材,将周边农家的杨树、柳树、沙枣树等购来选用。木匠是当地心灵手巧而又忠厚诚实的尹大师,还有闻名的能工巧匠。堂屋三间,坐北朝南。进深二丈三尺,间架三丈,高丈许。四梁八柱,前出廊后延槨,房顶起脊,房檐挂砖瓦,正面六扇格门窗,雕梁画栋,黄亮木秀,煞是气派!东面三间厢房,二间书房一间小屋,坐东向西,全梁全柱,榆木门扇,松木方格花窗,宽敞明亮,摆设条桌、连桌箱,待客读书,实用大方。堂屋两侧旮旯拐角处,西边是石磨坊,东边是粮食仓储房。庄门两侧,坐南朝北,西边是厨房,东边是羊圈,从羊圈门前向东有一单扇门,直通后院,有草房,农具盛放其中。庄门外西侧有牛马棚二间,东侧有石碾房一间,碾房东有木镶井一眼。院子东南侧是小路,南面是菜园子,西面是水渠,北面是大路。南面有尹家,西面是王家,北面是尹家西庄子,相距都不到一百米。房前屋后及周边,栽种杏树李树二十余棵,白杨树、榆树、柳树、红柳、柳条、枸杞刺近百株,生机盎然!
1949年,时局变迁,本要翻建庄门和前廊的计划搁浅,青砖木材只能存放。就在1970年前后,生产队歹人起意,挑头组织人马将14间房屋拆除充公,磨房、厨房、草房、马厩等荡然无存。1975年上级落实政策,14间房作价460元进行赔偿,只能是杯水车薪,而房子上的材料却流落全队,也算是家家见喜吧!记得,左邻右舍,家家也就四五间像样的土坯房,大多是杨木檩椽。有兄弟多的成家后一分家,有的人家连一间房都没有。生产队的大树,都因人增盖房而渐渐稀少。
七十年代,大兴改条田修居民点,大建农田水利砌渠修路。家家建新房,户户互相帮。所有生产队社员家建房,父母亲都少不了帮工,都有他们辛苦的汗水。一条支渠正对房庄屋前,几经交涉方才躲过一劫,渠从西墙角拐弯北去,才使房子保全了下来。孩童时代,街坊邻居家的孩子,大大小小、男男女女有二三十人,白天上学铲草,傍晚成群结队模仿《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电影打仗游戏,捉迷藏扮鬼神互相惊吓,月光下的身影时隐时现,戏嬉声此起彼伏,开心快乐让人充满遐想!现在,历经百年,巍然屹立,见证了历史沧桑,记录了家国复兴!
3
1978年,二姐赶上高考,考上了张掖农校果蔬专业。1979年,三姐初中毕业上了东镇中学,1980年我和二弟考上民勤二中的高中、初中,都将面临中考和高考,也即将面临着就业工作。父母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父亲思考着在新河乡西茨村老祖先的地方建房,这儿离民勤县城较近。经过千方百计,托人找关系,最终将全家户口迁往西茨村,有老家的本家户族帮忙,分到了宅基地。父母亲利用一切关系,垫庄址、打围墙、拓土块,吃了不少苦。又利用亲戚朋友的拖拉机、卡车,从洪圣送去了木材等建筑材料和家用物品。前后两年,上上下下。记得洪圣生产队的父老乡亲还隆重的召开欢送会,送了一棵大柳树帮助建房。不幸,1982年7月奶奶与世长辞!父亲就此打消了迁家的念头,又将全家户口迁回东镇洪圣,家庭多一半的家产损失,被叔伯二哥白白的占用。
4
1986年,有了干部家属可以随迁落户城市的政策。二姐已分配武威工作并成家,有了自己的房子。三姐也已成家,居住武威下双。二弟毕业分配到了民勤县新河中学工作。报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我和二弟瞒着父母,从村上将母亲和三姐、妹妹、三弟的户口迁移证明,通过办东镇派出所、县计划委等一系列手续,送到了二姐手中,报给了武威地区公安处。次年户口批转为城镇户口。有了城镇户口,在民勤县城就可以申请宅基地。1987年,我参加工作。二弟通过王县长,让城建局批了一块180平方米的宅基地,城建局的人指定了两处地,父亲、我和二弟三人,共同选中了一处靠边角的地方,属于建设四巷,交清了832元的宅基地款,办理了相关手续,终于有了县城的房址。
从1987年10月份开始筹划建房,先是请人设计,拉土将房址垫起,又在新垫的地基上请人拓土坯,拓了5000余块后就封冻了。又在附近孙家台买了5000余块。到了1988年春天开始,将洪圣的老房子拆了五间的檩椽木,陆续拉砖、石头、沙子、水泥、木材,又请木工做门窗,编织房粑。到秋天的时候,备齐了建房的所有材料,8月份开始交由羊路工程队修建,在国庆节前竣工。占地200平方米,南北12米,东西20米。院门朝南,房子进深6米,撑高4米,坐北朝南二间客房一间住屋,坐东向西三间住房,坐南朝北二间厨房,经过父母家人的共同努力,终于座落在县城西南隅。紧接着购置家具物品,搬家,当年年底前全家六口人入住新房,开始了民勤县城的生活。那时候,县城的城市居民住房,除了单位分的公房,大部分是自建,能建起属于自己的房子,是举全家之力了不起的事,也是父亲工作一辈子挣下的功劳。当时全家一年的收入还不到3000元。在县城有了院子,一下子增加了家庭的幸福指数,也开辟了家庭城市生活的新纪元。
5
自1992年开始,随着国家的住房正常的灵活调整,家中兄弟姐妹陆续改善住房。有单位的,先是单位分给楼房住。后来,单位集资建房,每个人通过集资、自购商品房,都相继获得了自己称心如意、宽敞明亮的住房。也随着学业有成,工作的晋升调动,分别在民勤、武威、玉门、兰州、西安成都、广州、深圳、北京等地有了二十余套各类住房,人丁兴旺,工作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6
现在,房子越来越多,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了自己的房产,生活越来越舒心如意。但是,天南海北相距甚远,同城相处如隔千山,尽管交通通讯非常方便,还是相聚见面很难。老房子的念想带给姊妹兄弟的记忆越来越深,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推磨碾米,浇水种地的手足之情,也越来越浓。多想在老房子里欢聚一堂尽情享受,多想在老房子里围坐火炉回味人生,多想在老房子留住记忆憬憧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