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写点读沃尔特·艾萨克森《埃隆·马斯克传》的心得,从马斯克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来反思下中国的家庭教育。
埃隆·马斯克8岁时,父母离婚。一开始,马斯克和弟弟,跟妈妈一起生活。10岁时,马斯克主动搬去跟父亲埃罗尔·马斯克一起住。17岁时,马斯克意识到父亲的精神控制,决断地逃离父亲,去美国读大学。一开始没直接申请到去美国的机会,还在自己的老家加拿大中转了几年。
从去加拿大开始,弟弟和妈妈也一起跟了过去,在马斯克后续的求学和创业生涯中,3个人多次相互帮扶。
马斯克的性格受自己父母的影响都颇深。从妈妈这里,学到了妈妈所在家族一以贯之的冒险精神;从爸爸这里,继承的却是不稳定的、分裂的人格。
===
马斯克的父亲埃罗尔·马斯克是个人格分裂、充满妄想的渣男。从跟马斯克母亲梅耶破裂的婚姻关系开始,他就经常通过辱骂、贬低等方式,对身边的人施加精神控制。
《埃隆·马斯克传》中记录了这样一个让我颇有感触的片段:马斯克17岁准备去加拿大读书时,埃罗尔没有阻止。但在南非机场临行前:
「“你几个月后就会回来的,” Elon说他父亲当时轻蔑地对他说,“你永远不会成功的”」
这个片段让我有感触的原因在于,一些传统的中国家长,也会使用类似的沟通方式(并不是说这些家长都像埃罗尔那么渣)。坦白地说,我自己就有过类似的经历。
比如,家长发现小孩看书时,眼睛离书很近。让小孩把头抬起来一点,小孩不听。这时有的家长会说:「你就这样看书吧,等你近视眼了就知道后悔了」。
家庭生活中跟孩子相处的各种大小事件,从作业是否该按时完成,到这顿饭有没有把这碗饭吃完,只要小孩没有完全按照家长的预期行事,一些控制欲比较强的家长,都可能会对孩子发出类似的「诅咒」:不听我的话,等你以后遇到xxx问题时,就知道后悔了。
言外之意是:你应该完全按照我的指挥和命令来行动,因为我是为你好。
我觉得这类控制欲较强的家长,还是该克制下自己,少管点。但从我的经验和观察来看,基于「我是为了你好」的动机,而对孩子施加各种指令、一被忤逆就释放言语「诅咒」的人,通常是不懂得自省和克制的。
===
再来看看马斯克的妈妈梅耶。跟埃罗尔离婚后,梅耶独立打工带3个娃,经济拮据。她自己其实也是性格上比较独立,想成就事情的人。因此她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对自己的孩子,基本是放养。
对孩子管得少一点,其实当然更有利于小孩养成独立的人格内核与生活习惯(这一点是我觉得中国式家庭做得相当不好的一点)。但梅耶其实管得有点过于少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然,运气比较好的一点是,她的孩子本身都足够聪明,因此给到足够的空间后,反而能更加放肆地探索和成长,发展得更好。比如马斯克,在幼儿园时期就认识了足够多的字,然后自己养成了很强的阅读习惯。
埃隆的弟弟金博尔回忆过:「她并不是那种温柔可亲的妈妈,她总是在忙工作,但这恰恰是她给我们的珍贵的礼物」。这一点我很理解,梅耶的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自己
我对梅耶的教育方法,比较有感触的一点是:支持自己孩子的冒险。
比如埃隆放弃去斯坦福深造的机会,与金博尔租了个破办公室,开始搞互联网创业时,梅耶的态度是力挺和支持。
那个时候,他们都是经济拮据的屌丝。但梅耶会「从多伦多来得更频繁一些,给他们带来食物和衣服。她给他们留了10000美元,让他们刷她的信用卡,因为他俩的信用卡还没申请下来」
并且,在埃隆和金博尔的公司在尝试寻找风险投资时。「梅耶·马斯克从多伦多飞来,帮他们准备与风险投资人会面的材料,她经常在金考快印熬夜打印介绍单。“彩色打印每页1美元,我们付不起。” 她说,“除了埃隆,我们全累趴下了,他为了编程总是熬夜。” 1996年年初,他们收到潜在投资人的第一份投资方案后,梅耶带着孩子们去了一家不错的餐厅庆祝,她结账时说:“这是咱们最后一次刷我的信用卡啦。”」
此处让我比较有感触的点是:我读到此处时,不禁想象,如果梅耶是个中国妈妈,她会怎么行动。可能会劝儿子好好找份正经工作;可能会帮忙给儿子凑点钱;但我很难想象一个中国妈妈,会在自己孩子创业时,把自己当成合作人一样,主动参与进去,熬夜打印传单。
当然这点有些过于求全责备,我相信西方式教育的家长,也很少有人能做到梅耶这个程度。我单纯只是感慨,有这样的家长,从小养成了独立做事习惯、充满了驱动力的孩子,还有什么事情是不敢去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