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您更好地联系上下文,建议您先阅读上篇:首都天安门。
前言:一座紫禁城,处处彰显着古代皇权的最高等级。
下午进入故宫,入口处的排队人流量明显少了很多。来到午门,红墙黄瓦,一座巍峨的方形广场矗立在我眼前。
如果俯瞰午门,呈凹字形,东西两侧伸出两阙,叫“五凤楼”。个人站在红墙下,显得异常渺小。古时天帝居住的地方叫“紫微宫”,皇帝受命于天,皇宫属于“古代禁地”,明朝初期同外禁垣一起统称“皇城”。于是,从前它叫紫禁城。现在,它仅仅是一座古代的宫殿,我们把它叫做故宫博物院。
古代,午门正中间的大门是皇帝的专用御道,皇后大婚时入宫可走一次,科举考试的前三甲出宫时也可走一次。其余的皇室贵族和文武大臣们只能从两边的侧门进出。而如今的我们,可以光明正大从正中间的大门进入。其实左右边上还有两扇掖门(从背面看),是皇帝举行大典时百官及王公进出的门,因此也叫“明三暗五”。
曾经总看到电视剧中会提到午门斩首,其实这种说法有误。午门并不是斩首的地方,斩首通常在菜市口,名气最大的是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午门确实也有刑罚,不过是廷杖。大臣们犯错后就会被拉到这里执行廷杖。严重的,甚至会被杖打而死。此外,午门还用作皇家典礼、献俘礼以及皇帝颁布诏书诏令之用。
穿过威严的午门,游客们将正式揭开明清两代24位皇帝曾居住过的非凡宫殿。相传故宫房间有9999.5间,代表九五之尊。根据实际测量,共有8707间。整个宫殿分为前朝和内廷,简言之,前面办公、后面居住。办公区域以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为主,居住区域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为中心。
在你正式进入办公区域前,太和门作为缓冲地带映入眼帘,然而这片缓冲区域远比你想象中要大得多。太和门前,距离午门最近的五座金水桥横跨内金水河,同样,最中间的是皇帝御用。通过金水桥,便是巨大的太和门广场。这里曾是古代举行万人朝会的地方。如今皆是成队的人群,即使天气异常恶劣,也丝毫不影响故宫内的客流量。
前朝
1、太和殿
穿过太和门旁两侧的昭德门或贞度门,一座气势宏伟的宫殿出现在我们视野。这就是故宫最重要、也是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太和殿。太和殿的至高等级,体现在方方面面。从外部看,首先,重檐庑殿顶,金黄琉璃瓦,均是古代建筑中的第一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銮殿。其次,屋檐上的脊兽足足有十个,比9还多一个,一共有80个脊兽,可见太和殿的高地位。再者,太和殿面阔11间,其实原来也是9间,因太和殿曾多次焚毁,康熙对皇宫宫殿进行了防火改造,太和殿墙体加厚筑成防火墙,还在太和殿的左右两端筑了两道防火墙,自此前朝三大殿再未发生过火灾。最后,太和殿建筑轴心距总长度为60.13米,总宽度为33.35米,二者之比刚好为9:5,又是九五之尊的体现。
太和殿前是宽阔的月台,称为丹陛。月台上分别有两对铜龟和铜鹤,代表长寿及江山永固。寓意虽好,结果却很现实。附近还设有日晷和嘉量,用作计时和计量,一圆一方,又是皇权的象征。
可惜的是,故宫内的所有宫殿现在都是封锁状态,无法入内参观。听说很早的时候,游客可以直接进殿内参观。一旁的导游说道,曾经在故宫发生过文物盗窃案,自此游客只能在宫殿外参观。现在,游客只能在方寸的栅栏外窥见殿内的部分场景。稍有空隙,你就得见缝插针挤到最前面。殿内幽暗,隐约可见六根金光闪闪的盘龙金柱环绕着金漆云龙纹宝座,上方"建极绥猷"的匾额在昏暗的光线中异常醒目。
当大家的目光都被各种夺目的金色吸引时,太和殿内看似低调的地砖才叫真正的奢华。太和殿内铺的地砖叫金砖,产自苏州郊外,属于御窑,全球独一无二。殿内共铺设4718块金砖,600年过去了,如今依然光亮如新。一块合格的金砖要达到“叩之有声,断之无孔”的标准。每一块金砖,从泥土到成品,需历时两年。
其实应该叫京砖,南方人前后鼻音不分,就变成了金砖。不过说它是金砖也一点不为过。其造价非常昂贵,一块金砖相当于一两黄金。一两50克,现在金价735/g,光是殿内的金砖就值1.7个亿。前朝的三大殿都用了金砖铺地,我似乎也能理解为何不允许游客入内参观了。
从里到外,太和殿的诸多细节都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想象着曾经的朝会和庆典都在这座宫殿举行,尽显威严与尊贵。而如今都在滚滚历史中烟消云散。
太和殿下是三层高的汉白玉石雕基座,四周环绕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学名叫螭(chi)。不知水龙头的名字是否和这里的螭有关。每逢雨季,会出现千龙吐水的奇观。我们去时是暴雨,可也没欣赏到这一奇观。
太和殿旁的大水缸重达千斤,用于储水消防。缸体原本是闪耀的鎏金色,因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上面的黄金早被狠狠刮去,露出一条条清晰可见的刮痕。
人群基本都集中在中轴线的建筑物附近,左右两边较空旷的月台和周围的建筑群就成了很好的拍照点。在这里,如果技术到位,你很容易可以拍下无人的故宫场景。偶尔还有身着清宫装的游客在实地拍摄写真。
可惜没过多久,天空又开始乌云密布,似乎给宫殿的金黄琉璃瓦也笼罩了一层灰色。就像这座宫殿,外表辉煌,可曾经却发生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灰暗”故事。
我们在太和殿附近逗留了很久,不是走不动,是大雨再次阻碍了我们的前行。很多团队也全部滞留在宫殿侧面的一处廊檐下躲雨。
2、中和殿
作为前三大殿中中间的一座宫殿,似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比太和殿的恢宏与华丽,中和殿的设计显然更为精巧,四角攒尖顶像一顶精致的冠冕,勾勒出优雅的弧线。每次举行大典前,皇帝会在这里稍作休息。每年春季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皇帝也会在这里查验种子和农具。治国如农耕,需要不疾不徐的耐心。就像名字中的“中和”二字,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在这座大殿上得以体现。
3、保和殿
保和殿是外朝最后一座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采用重檐歇山顶,上下檐角安置了9个脊兽。无论是屋顶形式,还是檐角的小兽,都能看出比太和殿等级低些。
从乾隆年起,殿试就在保和殿举行。曾经那些饱读诗书的考生,跪在这金砖地上奋笔疾书。从日出到日落,他们穷尽一生的才华,将在这里得到最终答案。可如今也只剩下给游客的一方幻想了。
保和殿的后阶陛中间的御路石你一定要好好看看。这是故宫里最大的石雕,云海浪纹间,有五座浮山和九条口戏宝珠的蟠龙,栩栩如生,布局严谨,雕刻精细。
我很好奇,这么大的汉白玉是怎么运来的?要知道这块汉白玉重达250吨。你可知,仅这块汉白玉,就要动用两万余民工,上千匹骡子,11万两白银,通过泼水成冰的方式,耗时3个月从河北房山运到京城。你可知,故宫600年风雨不腐,那是用了上等楠木,均来自云贵川等地区的深山老林,树龄至少在200年以上。光是砍伐这些树木,很多人进去后便再也没出来。整个紫禁城的物料准备,就花了整整十年。从准备到完工,共花了十四年,不知这十四年埋葬了多少人力?
尽管眼前的金碧辉煌创造了世界的独一无二,可是听起紫禁城的故事,你真的很难开心起来。
本文过长,下篇为您揭晓更多故宫内廷的故事。为避免错过精彩内容,请订阅我的账号哦!我们环游中国的故事很长,敬请期待更多大美中华系列内容。
(关注我获取更多精彩原创内容,同时请大家多多支持原创,多多点赞、收藏&转发)
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