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手之后的第二个月,想要复合的情绪仍然时不时地冒出来动摇我,作为一个自觉理性,并且喜欢讲道理的人,我很讲道理地画了一张表,列出了去美国生活的好处和坏处,然后仔细考量分析。当时我执着于说服自己放下这段感情,自觉应该好好生活,列举了一大堆去美国的坏处,而好处就寥寥几笔,也没有仔细思考。
后来可能隔离在家实在清闲,我去知乎上看了一些在美国生活的体验,一个普遍认同的事实是对于有一定能力的小老百姓,相同的努力和付出之下,在美国的生活质量要比国内的高,这集中体现在买房子和孩子的教育上面。回到我自己身上,虽然我现在工资还行,但是相比于买房的压力还是显得拮据,特别是要把辛辛苦苦赚了几十年的钱都花在一套房子上,会让我觉得这辈子仿佛就是为了这一套房子在活,未免显得太凄惨了。而在孩子的教育上,之前我一直不觉得是一个问题,这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就是这样一路打拼过来的,虽然辛苦一点,但也勉强算成功了,所以我的孩子应该也能做到吧。但现在用心看一下周围的教育环境,特别是现在焦虑消费主义下的各种教育消费陷阱,我不免也开始有一些担忧和疑虑。最重要的是,在国内这种价值观下培养的孩子是不快乐的,就像我周围的许许多多人。我想大多数家长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首先是快乐和健康的,然后才是实现自我和成功吧。
想过这些我内心突然涌起一股要去美国找前男友的冲动,那种感觉是由内心深处发出来并且迫切地推动我去行动的,一时间我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过了一时半刻,我突然意识到,这好像是很久很久以来我第一次为自己做重大的决定。之前在学校的时候,我和同学老师相处最多,所以我就慢慢朝着老师为我规划的方向发展,尽力勉强自己获得同学的认可,俗称装B。后来和父母相处较多,我又开始将他们的要求“内化”为我对自己的要求,慢慢活成他们希望的样子。一直以来,我好像都不知道“好”的标准和定义是什么,也没有独立思考过这个问题,我只是把别人的标准拿过来,觉得只要达到他们的要求了,我就应该是好的。就这样,我活成了许多人希望我变成的样子,也就是在这样的时刻我没有了自己,我活成了别人眼中的我。
那我前男友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我回忆起之前找工作面试的时候,我特别紧张和焦虑,我一直觉得自己准备得不够好,而且不太聪明,所以一直很担心。那个时候他就跟我说,尽力做到自己最好就可以了,别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好了,工作不是只有一份,你只是去试一下,不要给自己那么大压力。后来我去实习的时候,我又担心自己是个菜鸟,什么都不懂,做错了事情别人会觉得我不好。那时他又告诉我,像我这种新人,本来同事也没有期待我一去什么都会,那还有什么可以教我的呢?我去就是学习的,我本身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只要有积极学习的态度就很好了。
其实这样的谈话占据了我们日常对话的绝大多数,我没有自信,害怕犯错,焦虑崩溃的时候他都会体贴细心的安慰我,最重要的是他一直都很包容欣赏那个连我自己都不喜欢的我,还要一直劝导我也接纳喜欢自己。回想八年时光,正是这样的温暖呵护陪伴我战胜一个个困难,但我一直觉得理所当然,习以为常,直到这份光芒消失了我才追悔莫及。
现在我的身边有很多关心我的人,我的父母,我的朋友,我的老师,只是他们的这种关心好像不是我真正需要的那一种,他们很善于为我指明方向,告诉我该怎么做,但是好像他们其实并不太了解我,并不知道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只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我需要怎么做。平心而论,他们都是要求很严格的人,每当我勉强自己去达到他们要求却发现自己做不到时,我就陷入了自我否定和责备当中。以前还有像小太阳一样的前男友一直在安慰我,陪伴我,现在他走了,仿佛只有我一个人在这无底深渊。
也就是在这样的时刻我才真正觉醒了,我很好,我一直都很好,我单纯善良,美丽大方,聪明勤奋,我就是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别人的认同,没有达到别人的要求,我也很好。我不要去做别人眼里的我,我要做我想成为的人,而现在我最想做的就是去寻回曾经日夜陪伴我的那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