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刘邦:惹到我你算是踢到棉花了
章邯正面战场已被项羽打烂了头,后方又不断被胡亥发私信责骂。两头压力下,又听属下说赵高正在收集材料准备弄死自己,一代名将章邯扛不住各方压力投降了。项羽驻扎在安阳河南岸,章邯前往盟誓。见到了项羽后,这位几乎为大秦帝国再度续命的将军,他哭了......
项羽安慰了痛哭流涕的章邯,拍着他的肩膀跟他说:别伤心,都过去了,一切都会好的。接着封章邯为雍王,之后坑杀了章邯手下的二十万秦军士兵......
原在朝堂的赵高知道秦国已经折腾不动了,但他还是在朝会上演了一出“指鹿为马”的大戏来挑选忠于自己的人。然后在一天深夜,派自己的女婿阎乐了结胡亥的性命。尽管胡亥跪在地上没有骨气地几番求饶,最终还是在逼迫下结束了自己这荒唐的一生。
赵高对外说一切罪责都在胡亥,现在胡亥死了拥护扶苏的儿子赢婴继位。也别再做梦当皇帝了,就当秦王吧。赢婴知道赵高是个什么货色,在继位当天设下计策处死赵高,灭其三族。可笑可笑,一个太监居然还有三族。
此时刘邦已经攻破武关,下令屠城。刘邦想借这次屠城告诉秦国所有人,配合我的有高官厚禄,抵抗我的只有屠刀。果然,他再也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这年十月秦国政府向刘邦投降,结束了他们的噩梦,刘邦也终于走进了他梦寐以求的咸阳城。只是这时他们都不知道,他们真正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项羽这时候已经率兵进入关中,结果等待他的是被刘邦重兵把守的函谷关。原来刘邦沉醉在金碧辉煌的咸阳王宫,产生了幻想,觉得自己可以据守关中享受荣华富贵。项羽一巴掌把他拍醒了,函谷关在楚军的攻击下像豆腐渣一样。
刘邦此刻已经清醒过来,连忙从咸阳撤出军队,跟关中百姓约法三章,秋毫不犯还军霸上。但是项羽这边已经上头了,下令明天一早就进攻刘邦。还好项伯跟张良是好朋友,把消息告诉了张良。张良不忍心抛弃刘邦独自逃命,才把这条至关重要的消息告诉刘邦。刘邦知道自己跟项羽完全没有对抗的实力,只能硬着头皮前往鸿门去跟项羽解释,希望能苟全性命。
说来也奇怪,刘邦去的时候天色方明,也就是大早上。项羽正在吃早点,准备吃完就把刘邦干掉,结果一抬头刘邦到了。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当你准备搞人家的时候这个人突然跟你坦白,当下你的第一反应是觉得有点对不住人家,产生愧疚的心理。所以当刘邦跪在下面哭哭啼啼一脸委屈的认错,说什么都是误会时。项羽也有点不好意思,表示自己也是听到谣传,自己怎么可能会怀疑沛公呢。说完早点也不吃了,干脆在鸿门设宴给刘邦压惊。这就是鸿门宴的由来。
至于刘邦在宴会上怎么被范增安排的人刺杀,他又怎么逃脱,樊哙怎么救他,这些大家都很清楚了。
但是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刘邦非常不要脸,项羽的脸皮又太薄了一点。
鸿门宴后项羽大摇大摆的进了咸阳王宫。跟刘邦一样,项羽也被眼前的金碧辉煌震撼。但随即他做出了出乎意料的举动。首先咸阳是向刘邦投降的,为什么不向我投降,即使我没来,为什么不等我?既然如此,咸阳屠城。然后,项羽将金银珠宝全部打包带走,一把火烧了咸阳,整整烧了三个月。
秦国彻底灭亡了,项羽作为如今的话事人,分封天下诸王,自封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应该说项羽本就别有用心,分封诸王的领土时划分地犬牙交错,让他们相互制衡。结果分封还没过两个月,各诸侯国就打了起来,天下又陷入大乱。
part2汉中王:我忍不了
刘邦得知自己被封到了巴蜀,而关中居然给了章邯,差点气死。但是掂量掂量自己和项羽的实力,也只能接受。索性把前往蜀地的栈道给烧了,表示自己已经破罐破摔不会对项羽有威胁了。在前往蜀地的路途中,刘邦的士兵不停地逃跑,有时跑几十人有时跑几百人。刘邦知道大家都害怕巴蜀条件艰苦,索性不管他们。但是这天早上,刘邦刚起床就有人报告他萧何也跑了。
萧何对于刘邦的重要性不亚于他的左右手,甚至没手没脚也不能没有萧何。当初还在沛县当村长的时候两个人就很熟,后来将刘邦从芒砀山请来做沛公的也是萧何。刘邦在外面落草为寇,家里的老人妻小都是萧何在帮他照顾。后来征战四方,每次遇到难题都有萧何给他出谋划策。哪怕这次被排挤到了巴蜀,都是萧何劝他应该以巴蜀为根基,建立自己的根据地,等到合适的机会再跟项羽争夺天下。就是这么个值得托付的人,如今居然也跑了,刘邦气得在营帐中破口大骂。
结果还没等刘邦气消,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虽然心里很高兴,但还是带着埋怨对萧何说:“既然都走了,为什么还回来?”
萧何拍拍身上的灰尘,跟刘邦说:“我哪里跑了,我是去帮大王追人了。”
刘邦还不相信,带着埋怨揶揄道:“跑那么多人不见你去追,这次跑了什么人要劳烦你这个丞相去追?”
萧何面色一正,严肃地对刘邦说:“是能帮大王争夺天下的人才!”
没错,萧何这次追的人叫做韩信,如果没有此人刘邦绝不可能夺得天下,后世称之为“兵仙”。
韩信,江苏淮阴人,家境贫困身份微末。由于不懂务农又不善经商,经常以乞讨为生。乡里四邻都看不起他,市井混混也经常欺负他。更有甚者,集市上的屠夫还让韩信跪着从他的裆下钻过去受“胯下之辱”。韩信就这么在自己晦暗的前半生中度过了二十年。直到项梁的军队跨过淮河北上,得到消息的韩信就带着自己的全部家当——一把破剑,投军项梁。
参军后的生活并没有什么起色。但是因为长得比较高大韩信做了项羽的执戟郎中,算是给首长站岗。但是韩信自幼酷爱兵法,多次给项羽提供自己的军事意见,项羽都没有正眼瞧过他。无法施展抱负的韩信不想再耗费时间,于是在刘邦被封为汉中王的时候前去投奔了刘邦。
在刘邦的军中韩信好像混得更惨了,变成了仓库管理员。韩信不禁开始怀疑自己,难道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了么?难以想象以韩信的自傲,在管理仓库的时候他过得如何郁闷。终于在恍惚中犯下大错被判死刑,斩首前他对监斩官夏侯婴质问道:“大王不是要夺取天下么?为什么屠杀壮士?”
夏侯婴是刘邦的亲信,颇有才干见识。他见韩信相貌堂堂掷地有声,于是救下了他。一番交谈后觉得他确实有才干,于是向刘邦推荐。结果刘邦还是没拿韩信当回事儿,封他做治粟督尉,管理更大的仓库......
韩信虽然活了下来,但是郁闷至极,大丈夫无法实现胸中抱负留下一条烂命有何用。所幸治粟督尉经常要跟管理后勤的萧何打交道,几番交谈下连萧何也心生佩服。眼前这个年轻人无论什么军国大事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不仅头头是道而且能另辟蹊径。于是他向韩信保证自己会向汉王推荐他,韩信大喜过望。
可是等了好久韩信也不见刘邦接见自己。于是认为萧何已经推荐过自己,只是刘邦对自己没兴趣,于是就带着失望当了逃兵。萧何听到韩信逃跑的消息来不及禀报立刻亲自去追他,星月奔驰两天两夜才把韩信带了回来。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然后才有了上面刘邦和萧何的对话。
这里我插一段自己的见解。
韩信之所以逃跑,是因为萧何向他保证说自己会推荐他。可是等了好久都没有结果,所以才觉得没有了希望。但是从后面萧何跟刘邦的对话我们不难发现,萧何可能根本没向刘邦提起过韩信。因为以萧何在刘邦眼中的分量,他说的话是不可能被当作耳旁风的。
那么,萧何为什么不遵守自己的承诺向刘邦举荐韩信呢?原因在于萧何已经发现了韩信的一个缺点,那就是他虽然在军事上的才能见解确实很高,但是在政治头脑上比较天真。不然也不可能走到哪里都不受待见,甚至还在当小兵的时候就犯下杀头的大错。难道他一个熟读兵书的人不懂得军令如山么?所谓知错犯错肯定是有恃无恐,这种人不好好的调教以后会犯大错,正所谓“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况且现在刘邦还没有决定起兵争夺天下,推荐这么一个性格有点乖张的军事天才过去。万一冲撞刘邦被杀了,那会影响日后夺取天下的大事。所以萧何对韩信的举荐是考虑再三的。先磨练一下他的性子,再看刘邦起兵的时机,然后再推荐韩信。可是韩信确实太憋不住了,就像一把锋利的神剑,藏都藏不住,也没有一个合适的剑鞘。也正是他这种性格,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刘邦在得到萧何对韩信的推荐后,其实还是对这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持怀疑态度的。
但是萧何这样对他说:“大王如果要当一辈子汉中王那可以不要韩信,但要是想夺取天下,除了韩信再也没有其他选择。”
多高的评价啊,刘邦听了都倒吸一口凉气。他本就是一个能打破常规的人,虽然有时候打得没那么破。
于是刘邦说:“那看你的面子,让他当将军吧。”
萧何说:“不行,将军配不上韩信。”
刘邦勉强的说:“那就让他做大将军,统帅三军,你把叫过来吧。”
萧何还是说:“不行。”刘邦都无语了,来来来,要不让他做我这儿,我去管理仓库吧。
但萧何接着说:“大将军多么尊贵,怎么能随口就封。大王要选良辰吉日,沐浴斋戒,昭告三军,手持印信登台拜将才行。”
刘邦面色一正说道:“然也。”
将要拜将的消息传出,汉军众将都觉得是自己,都很兴奋。结果到了日子,发现竟然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年轻人,全军一片震惊。
part3 历史不允许我把韩信放到边边角角的位置,他必须独占一趴
韩信成为大将军之后,刘邦才第一次接见他,向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如何获得天下?所有人都知道韩信很厉害,但咱们都是从结果推导的,没人在韩信打胜仗之前说他很厉害。接下来我把刘邦和韩信的对话彻底直白地描述一遍,大家就知道韩信是如何拿下刘邦,制定计划,平定天下的。最最最重要的是,韩信不是个画饼的人。只用了三年,天下就按照他制定的计划落入了刘邦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流氓口袋里。
刘邦看了看对面端坐的韩信,没有直接问怎么夺取天下,而是略带讥讽地问道:“之前经常听宰相在我身边念叨你的才能,现在你来教教我怎么做事吧。”
韩信淡然地表示自己并没有萧何说的那么厉害,接着反问道:“我们的敌人难道就是项羽么?”
刘邦说:“当然了。”
韩信盯着刘邦又问:“那你觉得自己跟骁勇善战的项羽比,怎么样?”
刘邦意识到不太对,沉默好久承认道:“不如。”
韩信听完当即作揖拜贺道:“我也觉得你不如他。”
接着还没等咬牙切齿的刘邦动手揍他,韩信又说道:“我曾经给项羽站岗,很了解他是个什么人。”
下面是韩信讲述,刘邦聆听,他眼中的项羽和刘邦之《我的老首长不如我的新首长》。
项羽形如烈火,动不动就大喊大叫吓得人胆战心惊。但是他却没有好搭档,就会逞匹夫之勇。
另外,别看他平常对下属挺亲近,有人生病痛哭流涕,还把自己的饭分给别人吃。可是当人立功了,他把官印都盘出油了都不舍得发出去。所以他不过是妇人之仁,成不了大事。
而且他称霸天下却不好好管理天下,背弃约定安排亲信当王,天下不公。他带领军队所过之处寸草不生,现在人们只是害怕他不敢反抗,但是他早就失去了民心。
可是大王你呢?只要你处处和项羽相反——实际上你已经相反了,你不是不如他么。然后集结天下英雄豪杰,还怕诛杀不了谁么?把打下来的城市封给有功之臣,还有谁不愿臣服么?率领思乡心切的军队东征,谁不身先士卒?况且章邯他们本来是秦国的高官,结果却投降项羽,手下二十万秦军被坑杀。关中父老对他们恨之入骨。反而是大王进入关中秋毫不犯,受到百姓爱戴。
现在大王你被贬到关中,大家都觉得不公平。只要你发动攻击,一纸文书三秦之地都会归降你。
刘邦听的如痴入醉,因为一旦三秦之地落入手中,几乎就掌握半壁江山。而且秦国经过几百年经营,土地肥沃,城池坚固完全可以作为根基争夺天下。
那问题来了,感觉韩信说得也没多高明啊?难道刘邦自己想不到去攻打关中么?
他还真不敢。原因很简单,作为项羽之下第一人的章邯坐镇关中,没几个人敢打他的主意。而且项羽把章邯安排在关中就是为了堵住刘邦。那你说换做正常人,你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么?但是韩信道破了天机,他给刘邦说明白了一件事:你以为突破不了的屏障,并不是章邯,而是你的认知。
刘邦庆幸得到了韩信,因为再等几个月等他自己想明白了,他的军队就跑光了。
于是八月,刘邦军队按照韩信的指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章邯以及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儿的时候,拿下关中,还定三秦。项羽听闻消息立刻派人前去关中支援章邯,各路诸侯早就不满项羽的分封闻风而动。项羽远在彭城无法有效阻止刘邦的军事行动,各路诸侯又不服他开始各打各的,相互攻击。
天下大乱,楚汉争霸正式开始,这一年刘邦52岁,项羽28岁,韩信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