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作者写书都有特别鲜明的特点,像Thomas Fredman的特点就是观点前瞻大胆,浅显易懂,自创品牌的名言警句数量超多(有时多到要掩盖住主要观点的程度),结构比较松散,而且特别特别絮叨。这本新书也毫无例外滴继承了所有这些优良传统。:)
这本书的书评拖了好久(请原谅拖延症晚期患者~~),开始动笔的时候发现总会不自觉滴把同一作者的“That Used to Be Us”和新加坡国父的观天下里面的观点混到一起。索性就不拘泥于Tom最初的“三个曲棍球棒”的“理论”框架,只简单把我读过之后的小体会小感受分享一下:
昨天的好工作今天已不会再有,明天的理想工作必须要靠自己创造。
科技进步的速度远远超过人类的预期,而且发展越来越快。79年Tom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曾经花不少银子买了一个德国产的机械打字机,而就是同样一款打字机现在在Ebay上已经被称作“古董”进行拍卖了。按维基百科的解释打字机是1860~1980年间人类重要的书写设备,他刚刚好赶上了这个时代的尾巴。当时做驻外记者要每天要打好稿子,没有拼写检查,没有复制粘贴,写完就匆匆赶去邮局分成几小段用电报拍给纽约的报社总部,由编辑再审阅、修正、发表,全程几乎是纯手工完成。第二天读者才能在美国主要城市的大街小巷上读到伊朗霍梅尼又如何如何了。但就在这之后的三十年间,科技的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先是电动打印机、电传、之后又有了互联网、有了 Email、有了手机,信息的数量和跨越全球的传播速度几乎是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长。科技的进步还赋予了计算机更强大更廉价的计算能力,以及更多智能。15年3月纽约时报进行的一个读者小测试,让读者分辨一些段落究竟是人类还是计算机AI撰写,测试结果是在新闻、小说和诗歌AI冒充人类都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但这些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想象一下在未来的一个时刻,突然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涌出10万人,借助各种科技进步带来的新通信手段远程办公,他们不仅可以胜任你现在的工作,而索要的薪资比你低一半。这样的世界可不可怕?然后再想象一下如果是同时还有100万台机器,不仅可以完全无差错的胜任你的工作,还可以7*24小时不吃不睡,只需要按时缴纳电费就可以了。这样的世界是不是更可怕一点点。如果你被吓到了,这完全是合理的反应,因为我们当今的工作将有一多半被取代,汽车司机、飞行员、工厂技工、律师、咨询师、码农(你木有看错),所有重复性的工作都终将被机器取代,剩下的一点点机器尚未有能力处理的内容将会被外包到成本只有现在1/10的地方。
正如Tom所说,30年前他大学毕业的时候是去“找”一份工作,之后就靠大学学的那些东西和这份工作养家糊口;而他女儿大学毕业的时候就必须要为自己“创造”一份工作,而这份工作只能持续短短几年,在这个过程中她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继续胜任这份工作。“在60年代,美国的中产需要有组织有预谋地胡搞,才有可能从中产阶级的的阶梯上跌下来;而现在你需要有组织有预谋地持续向上攀爬,才能继续待在中产”。形象的说,职业发展就像一部电动扶梯,现在开关被打开,而你却发现。。。。它是在反向运行的~~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Thomas把他几年前针对美国教育提出的3C(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悄悄改换成了4C(creativity, collabo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coding)。 即必须要让下一代能随心所欲驾驭技术的进步,同时又能将独特的人类优势发挥到极致(创造力,以及通过沟通协作实现梦想的能力),才能让下一代从容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极具加速的全球化。产业会不停地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平衡,不能应对挑战的国家将会被无情淘汰。
近些年美欧大选纷纷转向,右派上台,好像全球化的进程彻底转向。但如果在更为细致的层面观察,都会发现全球化不仅没有减速,反而还在继续急剧加速。这波全球化的推动力在于通信和计算能力的极速提升,催生出全球平等的教育,以及更为快捷的智慧、劳动力与资本自由流动。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举个例子,比如在印度和非洲的年轻人也可以通过Khan Academy几乎免费的接受初级和中等教育,而哈佛、斯坦福、MIT的课程以及Github的开源程序,都是可以做到全球无时差0成本获取。除了川普反对的制造业外包企业之外,我们应该看到更多IT、制药、媒体和咨询类更高价值的企业现在都是员工遍布全球,通过更为先进的通信技术达到无缝协作。这一切都让企业变得更像是在公海上航行的船只,船员来自五湖四海,同时也服务五湖四海的客户。如果一个国家自己感觉不爽,单方面决定要闭关锁国,或者提出很多类似必须雇佣某国员工之类的荒唐理由,这些企业的应对措施也许就像商船换一面方便旗一样简单换个国籍,同时把这个国家应得的利润和经济贡献统统打包带走。
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真正能沉下心看清形势的国家非常有限,看清形势还有能力行动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在自媒体盛行,民粹泛滥的世界,以米国为首的许多大国领袖都变得愈发的愚蠢与迟钝,对他们的状态英语里面有个特别好的总结:Think small and carry a big ego (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他们用脑残的逻辑忽悠选民说他们可以靠保护主义让历史倒退回对自己有利的时代。
而真正有远见的政治家应该能看到,之前发展速度缓慢的世界,国家的能力看的是存量;而未来急剧加速的世界中,则是增量决定一国的地位。业是守不住的,靠自我封闭、保守秘密存活的方式早就行不通了;只有最大限度的置身于世界发展的洪流之中,充分提高自己国民的教育水平,让他们充分借力于全球化浪潮,充分寻觅新机会、新发展途径,才能在下个时代的竞争中存活。
之前的优秀国家只是在静止中求稳定,未来的国家是要在流动中求平衡、求发展。
从中国的角度看,除了对外的开放态度,还有一个额外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语言与文化。正如李光耀所言,建国之初新加坡把英语作为工作语言,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新加坡接入世界。现在中国经济影响力提升,新加坡学校开始普及华文教育,但终究短时间内不可能把华文和英语并列作为工作语言。原因就是华语文化圈对新加坡经济的贡献充其量只占其经济总量的不到20%,远不及英语所占的比例。想必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面临同样的取舍,如果中国只愿意打造一套自己的语言文化沟通体系(就像之前日本所做的),即便你的经济总量再强大,也难与世界通行的英美文化体系竞争。这样的竞争只能逐步让自己边缘化。面对这样的问题,从中国的角度出发,最好的策略可能是不要试图和现有体系竞争,不要被民粹主义绑架,充分培养适应现在国际通行体系的人才,让他们能逐步在现行体系中发挥影响力,充分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后再适时地推行全球乐于接受的某种Decaf的中国文化元素,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下一代中国人进入全球化体系的成本,协助他们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借力发展,同时也不断吸引国际顶尖人才融入中国社会,从而在21世纪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然这个问题还可以聊得很深(貌似跑题已经很远了),不过。。。你懂的~~
最近码字越来越懒了,先写到这里吧,给下半部分来个小剧透。等下周继续:
- 美利坚帝国式微,全球地缘政治版图将演变为混乱与秩序的较量。
- 环境和气候变化会首先颠覆穷国弱国,最终席卷全球,影响你我。
- 最本质的问题:人类创造的社会组织模式已无法应对当前的挑战。明天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