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妞曾是我的室友,因为她喜欢宫崎骏,所以在此我胡乱给她编个名字,叫波妞。从前波妞和我合租一个房子,去年她因为换了工作,上班太远,收拾家当找个车搬走了。
波妞搬走后,我在家中不断发现她落下的小东西。阳台挂了很久的衣服,卫生间架子上不知道干什么用的药粉、充电器、电动牙刷刷头,等等。我逐渐把这些东西收集到一个袋子里,洗衣房装衣服的那种无纺布袋子,一年后装了满满一袋子。
有一天她来家里玩,我说,“正好,还有这么多你的东西呢,你看看是不是拿走。”她挑了几件之后说,“剩下的都帮我扔了吧。”
前几天,我竟然从她以前的床底下收拾出来一台单反相机,当时我就惊呆了。当然,相机我还没扔呢,准备下次见到她时问问还要不要。
再来讲另一个姑娘的故事,叫她花仙子好了,因为她的职业和花有关。
前几天我因为要参加一个培训,培训地点离她住处比较近,我就和她说好去她家借宿一晚。当天晚上我在过去的路上,忽然收到她发来的微信,说快到时给她微信,怕我打电话联络不到着急,因为她收拾屋子,把手机收得找不着了。
我当即给她回了个“。。。”表达无语。一般人都是找不到手机了收拾屋子,头一回听说收拾屋子还能把手机收得找不到的。后来一问,是收拾屋子时夹到书里去了。
后来到她家楼下时,她发微信说找到手机了。我试了试楼下门禁有点故障,没法接通对讲机,我就给她打电话让她给我开门。她说。“哦,那个门,我也经常不带门禁卡。你就拉住它,用力狠狠拉,狠狠拉就开了。”于是我在她的指挥下硬生生地把门掰开了。
晚上我笑她的呆萌笑了好半天,说一定要把这些作为段子写一下。
其实我自己也挺呆萌的。我每周五下午在天津一个小学带心理兴趣课,我父母在天津定居,所以晚上我打算去吃顿饭住一夜,周六一早再赶回北京。
从天津站到小学是天津2号线直达,从天津站到我家是2号线换乘1号线,我上完课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又绕回天津站坐车。打个比方吧,就好比如果火车站是上海,上课的学校在新疆,我家在北京,西安是一个换乘站。明明我在新疆讲完课到西安换乘一次就可以回北京。但是我脑子里默认的路径是我讲完课了,坐地铁回到上海,然后从上海坐车到北京,快到家了才发现我的路线奇怪,严重的智商余额不足。
周六早晨我坐火车回北京时,出站需要查火车票,翻遍了口袋和背包也找不着,只好给检票员看我的买票短信放我出站。
在职场我还算靠谱,最多时一年能管五十几个项目。但是,在生活中我也每个星期坐地铁都过站好几次。至今误过N次火车,丢过N次钱包,摔碎过N次手机屏。其中一个某米手机,半年换了三次屏幕。
之所以把这部分单拎出来说,是因为我发现很多INFP在初入社会前几年,往往在生活和职场缺乏自信。有的人随着工作时间的加长和成长会逐渐有自信,有的人缺乏自信的时间稍长一点。我分析造成这种缺乏自信可能有至少两方面原因:
1.成长家庭和学校的评价体系,比较强调“纪律”“认真”“专心”等特质,INFP在这方面表现不突出,而INFP的优势“创造力”“关心他人”“理想主义”等往往并不被认可和鼓励。
我妈是做会计的,极有条理,从不丢东西,而我从小到大丢三落四,这种反差大家体会体会。北漂最初几年,在我妈每次打电话的危言耸听下,我也一度怀疑自己某一天会不会忘了关煤气灶把房子烧着了。不过现在我对自己的生活能力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毕竟好多年过去了,我家厨房从没失过火,顶多锅烧坏过几口。
2. 职场初期工作多是事务性工作是客观规律,INFP做事务性工作不擅长。如果没有养成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认识,容易犯低级错误和受累不讨好。这部分在第四篇会展开讲。
“创造力”“关心他人”“理想主义”等特质在职业初期只能作为隐形的翅膀,发展几年后才有可能逐渐长成有力的双翼。
在这里,我想到一个有趣的案例,不过当事人是个INTP。这位INTP大哥在传统媒体工作,最初从编辑做起时,因为说话直接、喜欢指点江山、不喜欢社交、尤其排斥给同事端茶倒水的形式主义,遭到冷遇。他大学刚毕业时是90年代,大家想想他的风格和90年代的传统媒体多么格格不入。
还好他遇到了一位赏识他才华的副主编,把他雪藏起来,让他做自己的秘书,但是每天从不让他端茶倒水,只听他指点江山。(这是真爱啊。)慢慢的随着论资排辈,加上他也确实有才华,除了“不太会办事”外,文章写得确实有真才实学,十几年后他升到了管理岗。到管理岗之后,他依然说话直接、喜欢指点江山、不喜欢社交、也不搞形式主义,但是却变得顺风顺水了。大家都觉得,做媒体领导的多少有点个性可以理解。
不要用INFP给自己贴标签
我觉得在这个系列的第一篇里,如果只说明一件事,最需要说的就是“不要用INFP给自己贴标签”。因为MBTI只是一种测试性格倾向的工具,是用来了解人,而不是用来定义人的。
我昨天在简书看到一位朱若霞老师的文章——《什么时候,性格分析对你最有帮助》。朱老师以前是在华中科技大学做学生工作的,在学校工作了21年,做职业指导工作十多年。我一看这篇文章就知道这个老师真正靠谱,立刻付钱进她的生涯规划付费群。
这篇文章中写道:
在专职从事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十年中,我通过MBTI性格分析,帮助众多学生进行过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
就我了解,性格分析在国外,80%的应用领域,也是在大学。
但是,随着工作经验和咨询案例的不断积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除了极少数性格特点非常突出、才能和天赋异常鲜明的学生,在高校给大学生做性格分析和职业指导,并不是最合适的时机。
这个观点听起来很有些匪夷所思、离经叛道,但确实是我多年一线实际工作的真切体会。
因为现代社会,早就不是一份工作定终身的时代了。大部分学生初入职场,都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尝试、探索和磨合的过程,才能真正明白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会真正意识到性格分析和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另一段关于一些人选择了看起来原本和他们的MBTI类型不相符的工作,比如INFP选择做会计。
这些学生的职业选择有问题吗?
没有!
因为性格分析绝不是给人贴上标签,然后一一对号入“职”。虽然我们有时会说,某某性格不太适合某些工作,但这并非绝对。
我之所以欣赏朱老师的观点,是因为很早就发现,有一些粗略了解MBTI的人有给自己和他人贴标签的习惯。我管理一个INFP的微信群,并经常收到知乎、豆瓣网友的来信,其中很多人会有类似这些逻辑:
我大学学了A,现在做着A,我是个INFP,INFP根本做不好A,我做A太痛苦了!
我想去试试做B,现实条件里也有机会做B,我是个INFP,INFP不是做不了B吗?我到底要不要去做啊。
我是个INFP,听说INFP最适合做C(最常见的选项是心理和写作相关的工作),我很喜欢C,你说我能不能做C?我怎么才能有机会做C啊?
第一句话是拿INFP标签当挡箭牌,你到底做不做得好A,做A痛苦不痛苦,就说你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感受,别拿INFP说事。而且心理学上是有“自我实现预言”的,这么说的人很可能是实际做之前就预设了做不好A,所以愈加做不好A,一开始就预设了做A痛苦,所以愈加觉得做A痛苦。
第二句话是自我设限。既然你有动机和条件去做B,那做了又何妨,大不了是做了之后发现自己真的做不好,但也有可能做好了呢?我相信全世界那么多人,一定能找到至少一个INFP是做B做好的,谁说一定不可能呢?而且即使做B一段时间之后放弃了,这也是一种有意义的经历,它能帮助你突破自我。
第三句话是光说不练假把式。现今获取学习资源越来越容易,除了少数需要童子功的职业,比如画师、大提琴演奏家,大多数职业是有机会通过自学、在工作中学习、成人教育去做职业转换的。
做C要的是真正的热爱,而不是简单地喜欢。并不是说你喜欢写写文章,喜欢了解些性格类型,就能说自己热爱这些领域。真正热爱的人是会多年持久的学习和尝试的。而且如果你真的经过多年学习和尝试,你一般都能逐渐找到去做C的机会。
所以,对于想让我三两句话就告诉他要选择什么职业的提问,我一般都不太回答。而且每个人都是个案,需要一定时间的一对一交流,不能一概而论。如果非要给出一些建议的话,我的观点是——优先考虑的是个人意愿和实际情况,这两方面比性格倾向更重要的。
因为我们不是活在一个真空中的,像写小说人物一样凭空设计生活。现实生活比小说复杂得多,一个人的过去经历、未来目标、周遭环境、时代机遇等,都在方方面面影响着这个人的生涯走向。对你的人生来说,以上的一切比INFP的标签更重要。
写这个系列的缘起
高中时我开始了解MBTI,将自己解读为INFP。读大学时有了豆瓣,我就加入了豆瓣上INFP的小组。2009年到北京后,参加北京INFP的聚会,在这些聚会中结识了很多好朋友。后来其中几位做过我室友,几位做过我同事,机缘颇为奇妙。
我在知乎得票最高的两个答案,也是关于INFP的,为我攒了不少粉丝。还有不少网友按图索骥,会给我发私信咨询各种问题,但是单点回答比较慢,所以萌生写一个INFP系列的想法,谈谈我关于INFP的知识、经验和理解。
系列目录
第一篇 现实比标签更重要
1.INFP的日常,或许你会有共鸣 2. 不要用INFP给自己贴标签
第二篇 成长中的INFP应该避免这几件事
1.抱怨外在环境 2.过度回避社交 3.想得多做得少
第三篇 对于INFP,可以立刻改善生活品质的技巧
1.人际关系与恋爱方面 2.个人效能方面 3.推荐书单
第四篇 几位INFP朋友的职业发展案例
1.做心理工作的INFP 2.做文字工作的INFP 3.自由职业的INFP 4.做销售等你原本可能认为不适合INFP工作,但职业满意度也很高的INFP
第五篇 还没想好呢
本系列至少会有四篇,但我预感会远多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