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跟公司技术工程师聊起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及其相关的教育时,聊到一点:中美在信息技术行业的差距会越来越大,why?中国信息技术行业的工程师们十分擅长模仿与应用,二缺乏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这意味着我们当其他国家在研究和挖掘深海下的冰山时,我们只能看到上面变化的技术。一旦他们对下层真正研究透彻时,技术的发展将是一瞬间跨越式的发展。
这不是这一个行业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个环境的问题,回到本源,即教育的问题: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当凡是“求甚解”。而这,直到我今天重读杜威的《教育哲学演讲》才发现,这些问题,90年前的杜威就在中国进行了反复的讨论。
为什么要有教育?
教育是关于“生”与“死”的大事,因为人类有死亡,就意味着需要传承,需要把他们的知识与经验传给后代,这就引申出教育的结果:为将来的社会预备人才。
什么是教育?
教育就是长进。因有了婴孩的长久进化,才促进了人类的进化。
而在教育当中有三个有机部分:儿童、社会与学校,教育就是要将这三者调剂,让儿童在学校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而这需要:
一、受教育者有尽社会义务的兴趣
二、受教育者知道社会将需要什么
三、受教育者有适应社会需要的本领(技能)
教育该如何?
将学校社会化——儿童有对社会的感知,感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存在;有足够的知识;养成实行的习惯。
作为儿童到社会的过渡,初等学校在教学设计时就应当考虑到学生的本能,在“游戏”、“有组织的运动”、“工作”与“演戏”中学习知识与本领,教学的中心不是学科。这四种方法在训练儿童本能的过程中,让儿童学习学科知识,同时学习“社会”中所需要掌握的道德、技能,如团队合作等,学习建立在了生活应用的基础上,建立在了儿童兴趣的基础上。回想起两年前我在语文教学时,往往采用小剧场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那些最不愿意背诵的学生也能加入集体活动,当时我只是基于学生兴趣做的尝试,于此,才明白何以能有这样的结果呈现。而同时,“工作”因为有实在的产出,则教会儿童做事要有目的,要基于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材料,这不就是成人社会中工作最重要的素质吗?
当然,至于此,众多的教育从业者尤其是老师们不禁感慨学校责任之重大,而学校能力之有限,这里,杜威也做了说明——扩充推广儿童的环境。家庭生活是儿童零碎的环境,学校是儿童更大的环境,而社会的环境一旦加入进来,教育的边界将愈发广泛,或者说,这本来就是在时时刻刻影响儿童,无非是学校不要将其割裂开来,主动连结罢了。
我们可以看出,杜威探讨的教育哲学是在指导为何教育,如何教育结合生活,如何突破现有教育实际进行突破与创新,这就是基础理论于实际应用之作用,哲学影响实践。我无意借此批判什么或者要求什么,但是这让我多明白了个为什么,找到了以往教育实践、工作现象中的本源,PBL、STEAM、现象型教学、PYP皆是冰山上变化的尖尖。至于我自己,我才开始真正思考受到教育的人应当是什么样,应当做些什么。我才开始明白所谓事物看其本质,看人思考人性的哲学理论所在。
凡事,求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