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耽美,BL等称呼逐渐风行,这些对于大部分喜好此道的人而言可能没什么太大区别,但其实每个词都代表一个完整的时代,支持着此类作品的繁衍,又严格的把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同志文学予以区分。
耽美在日文中的发音为TANBI,本义为“唯美、浪漫”之意,如耽美主义就是浪漫主义。耽美,沉溺于美,详细解释则是「包含一切美丽事物,能让人触动的,最无暇的美」。这个解释可以使圈外人很快把握住耽美的要义。
后来这个词不知怎么被日本的漫画界用于BL(boy's love)漫画上、结果引申为代指一切美形的男性,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感情。在昭和24年前后,那个时代,此类作品也称为——「少年爱」。
漫画家所画的关于同性的感情故事大都是相当唯美,浪漫的感性描写,才与耽美一词挂上钩。耽美最后更发展为男同性恋漫画的代称之一。
耽美派作为一种派系而言,早在上世纪30、40年代就在日本文学界盛行,算是浪漫主义的一个分支,包括日本文学巨匠三岛由纪夫在内的大批小说家都曾受过此影响。
60年代以后,这个词逐渐从原意中脱离,变成了漫画中一类派生产物的统称,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BL」,描写男男爱恋的动漫(小说)作品。
BL从本质上来说,还是纯粹出自女性之手,只为女性服务的一种少女漫画分支。
而这样一个完备且庞大的分支究竟是如何发展然后壮大的呢?纵观整个BL漫画发展史,所得到也许只能是一段称不上浪漫的女性意识发展史吧……
20世纪中叶,准确地说,就是1963年前后,已经在日本发展了10几年的新漫画中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少女漫画分支。
那个年代,日本还没有任何一本专门的BL刊物,所有此类作品都在普通少女漫画杂志上连载,故事的题材全部是「非本土非当代」的设定,而主角则都是15-18岁的少年,并且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悲剧。
可能是因为出生年代的原因,在大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一直致力于经济复苏,但是战争的阴云还是在头顶挥之不去。那时的女性也依旧处于延续了百余年的低下地位,不论是经济还是能力都附属在男性身上。
于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窒息感」笼罩在所有女性身上。如果是普通少女漫画,这种感情会变成奋起的动力,让作品变得充满男性感的强硬。而在耽美领域内,这些则原原本本的展现了它本来的面目,残酷、充满矛盾、以及对现实的绝望。
用异常美貌的少年取代了本应该出现的「女性」,使故事的矛盾大大激化,感情冲突变得无以复加。而对角色本身,也往往加之残酷非理性的对待。但是少年那未出现明显第二性征的躯体出乎想象的增加了美感,还有因为各种因素强化和增幅,能够跨越性别的「爱」。种种叠加,就产生了无法抗拒的悲剧美。
那时的少女漫画家不像现在这般草率,往往都是用耗尽生命般的热情和努力去创作,因此几乎每部作品都能达到几乎完美的程度,放在今天阅读也毫不逊色的精彩。
纯粹、锋利、残酷、浪漫……这是整个「少年爱」时代的特征。
在当时 “耽美”就像焚身于烁石烈焰中直到身心俱为灰烬为止,所以耽美的普遍表现形式是自杀、死亡,最高级表现形式是恋尸与尸恋。
耽美——残酷的美,无法到达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