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此时,天气寒冷,大冷还未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小寒,之后,我国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在北方有“小寒胜大寒”一说;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正处二九、三九时段,“冷在三九、四九”,其严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进入小寒年味渐浓。古时,人们对小寒颇重视,但随着时代变迁,已渐渐淡化,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
养生中,小寒时节以进补为主,也是进补的最佳时节,但进补并非一味地大量食用滋补品,而需要针对性,并且要有一定的节制性。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民谚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在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进行户外的运动,如晨早的慢跑、跳绳、踢毽等。还要在精神上宜静神少虑、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心态平和,增添乐趣。在此节气里,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以上文字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仕彬国画山水《驼峰航线图》
“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丽江白沙机场,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是陈仕彬先生于2015年创作的长卷山水画,全长1200厘米,高80厘米。其实陈仕彬先生对于写实的主题性国画作品并没有太大兴趣,之所以创作“驼峰航线”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飞虎队”和“驼峰航线”的故事在陈仕彬读书时留下过深刻的印象,这次通过较为全面的了解“驼峰航线”相关资料,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内心有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也有了创作的冲动;二是陈仕彬在西藏、云南以及四川相关地方的采风经历让其对雪山充满了敬畏与好奇,加上其早年在“冰川山水”创作上的探索,“如何用笔墨语言而非特技表现雪山”这一命题实际上一直在其心头萦绕,想借《驼峰航线》的创作在这方面进一步做一些探索与实践;三是源于陈仕彬对长卷形式本身的喜爱。
创作过程中,陈仕彬力求将诗赋文章的“起、承、转、合”之法用之于画,希望能在跌宕起伏中达到浑然一体。同时,提炼了相关区域具有代表性的人文坐标引入画中,借此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强化了空间的过渡和画面的内在节奏,整件作品也变得更加生动饱满。
此类主题性长卷创作的最大挑战其实是怎样将中国画重笔墨、重“书写”的精神体现出来,做到既兼顾写意和形质,又不落入俗套。创作时,陈仕彬以近乎大写意的笔调,避免制作之气,力求充分体现中国画重气韵的精神内蕴,于挥洒淋漓中表达悲壮之情。因此,整幅长卷,几乎没有采用“描绘”的手法,而是以“书写”的方式完成,这在此类主题画创作中无疑是难度颇高的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