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你有没有为孩子的无理取闹而烦恼?比如,疫情当下,不建议市民外出,孩子却哭闹着非要去公园玩,你怎么讲道理他也不听,反而越哭越凶;孩子拼搭乐高玩具没拼好,发脾气,你劝他别着急,甚至帮他拼好,他还是不行,依然连哭带闹,最后终于惹得你大发雷霆,以一顿狂吵来收场。
其实,所谓的无理取闹,完全可避免,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中说到,只要父母懂得倾听,认同孩子的感受,并且懂得用幻想的方式实现孩子的愿望,就很容易止住孩子哭闹,根本无需抓狂。
为什么这么说?
假设你被老板炒一顿,你很郁闷,跟朋友诉说,朋友试着来帮你解决问题:
“这没什么呀,谁没被老板炒过呢?“
或说:”你累了,休息下明天就好了。“
或讲大道理,”生活就是这样,不如意十有八九,看开点。“
再不然给建议:“我告诉你怎么做,明天一早到老板办公室,先承认错误,以后记着提前完成,别给老板找茬的机会。”
......
你发现这些都不是你想要的,朋友提建议、讲道理,甚至语重心长批评你,你感觉更差劲,你想要的是什么?你只是希望有人愿意倾听,认同你的感受,比如:“你被老板吵,想必很郁闷吧?”这样说,就比那些“有啥好郁闷的,下回好好做”之类的话要强上100倍,因为他体会到你的感受,你就愿意跟他聊下去,而不是他一句话就成为“话语终结者”,让你再不想往下说。相比建议,我们更需要的是感同身受的理解。
你被理解,就会自行调理好情绪。孩子也是这样,当孩子遇到烦恼,不是需要你给他讲大道理,给他讲方法,他更需要的是,你能认同他的感受,无条件接纳他,随后他也会自行调整好情绪。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怎么做?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解释下,所谓“全神贯注地倾听”,一定要注意用心倾听,不打断,不急于给意见;积极回应并说出孩子的感受,比如:“哦,你很生气,你想把它拼好,可积木太多了。”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愿望”,不是每个愿望都能实现,不是每个要求都要满足,在孩子达不到目的大闹的时候,如果你能理解他,用幻想的方式表达,孩子更容易接受。
比如:“宝贝很想出去玩,可是疫情不能出去,你很难过。要是我们会玩魔术,能大变活人,把你的小朋友变到家里来玩就好了。变变变,把涛涛变出来和我玩!”孩子可能会破涕为笑。虽然依然不能实现愿望,但通过幻想的方式说出孩子想和小朋友玩的想法,孩子知道你懂他,理解他,情绪就会慢慢平静。你讲的那些道理,孩子其实心里明白,但觉得你制止了他,说他的感受和想法是不对的,就难免大哭大闹。
邻居小林的孩子三岁,疫情封锁期间,吵着闹着非要去超市买遥控飞机,小林最初耐着性子跟他讲道理,”疫情出去很危险,等解封了咱们再去买,你看好吗?“孩子根本就不听你的,”不,我就要!“然后大哭,吵得小林非常不耐烦,大声呵斥孩子,可孩子哭得更凶。
这让小林苦恼不已,忽然想到书中的方法,倾听,体会孩子的感受:“宝贝儿,你很想要一个遥控飞机,是这样吗?在家这两天是不是太闷了?”
孩子点点头,“是啊,我就要玩飞机。”
小林说:“我也很闷,我也想出去。”
小林说出孩子的感受,孩子不再那么哭闹。小林不再讲大道理,说为什么不能出去之类的话,而是用幻想来实现愿望的方式,“如果我们像孙悟空就好了,拔一根汗毛,‘呼’一吹,变!就能变出个遥控飞机该多好,我们就能在楼下玩,飞机会飞很高。”说着小林撑开双臂装作飞机的样子在家跑起来:“呜——飞机飞喽!”
这时孩子竟然不哭了,看着小林演飞机,脸上有了笑容,还说:”我的飞机要比彤彤的飞机飞得高,比咱们的楼还高。”
小林说:“是啊,咱们要买个飞得特别特别高的飞机,等疫情结束,我们就去公园里玩,让它飞到天空上。“这么说着,孩子开心起来,跟着小林在屋子里,“呜——呜”一起学飞机飞。
你看,当你能静静倾听孩子,体会并表达孩子的感受,最后再以幻想的方式表达愿望,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哪里还需要鸡飞狗跳般抓狂?
所以接下来,亲爱的家长们,在孩子苦恼的时候,或让你觉得他无理取闹的时候,不妨先倾听孩子,积极回应并说出他们的感受,更关键的要学会用幻想的方式来表达愿望,就能抵御负面情绪。孩子更需要的是你理解他,认同他,做到这些,就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烦恼,我们的亲子沟通就会越来越甜蜜。
同样,当朋友跟你诉苦的时候,也要用心倾听,体会他的感受,千万不要打断他,或者给他建议。有时朋友并不需要你帮他想办法,只是吐个槽,释放下情绪,只要情绪流动出来,他就会自行解决问题,而你是那个帮助他梳理情绪的人,是理解他、懂他的那个人。
学无止境,知识需要学习,业务需要学习,沟通也需要学习,做父母更需要学习。谁也不是天生的好父母,当我们学会用合理的、无伤害的方式表达爱,我们就获得孩子的信任,就可以是那个贴心的、能懂孩子的好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