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少明
说到面相,古人对于面相很有研究,也有很多相面之法,最具代表性的有陈搏的麻衣相法,也有其他的很多记载面相的书籍,对于这些了解并不是很多,其实对于书中所说,有些有道理的地方,也有的缺乏合理的依据,也就只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黄图珌说过的这样的话:
“居心温良,其容必端而谨,其气应善而良;居心刻薄,其状定粗而浊,其色当晦而滞”。
相由心生,一个人的面相大多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但是古人也有这样的话:“为人莫识相,识相便轻人”。这话也颇有道理,从下面两个人的例子中就能看出。
王守仁和曾国藩对现代人的影响很大,王守仁也是近些年才被人们所熟知,而在东南亚及日本的影响却很大。曾国藩几乎是普通人修身养性的典范,被广泛的研究和学习。
曾国藩给人的印象是如何的呢,据书中记载:
“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
不但如此,曾国藩一双三角眼,给人颇有心机之感。这样的描述应该和曾国藩的真实面相大体相符,这些从曾国藩自己写的日记以及曾国藩家书中,也能有所了解。
曾国藩的相貌普通,资质平平,甚或是愚钝的。
年轻的时候,落榜多次,心浮气躁,凡事浅尝辄止,也就是曾国藩怎么看都很像浑身拙笨的庸才,毫无捷敏之气。
一个愚钝的普通人,何以能突破自我呢。
这些都得益于曾国藩对自身苛刻的修身养性,正如曾国藩所说的“不为圣贤,即为禽兽”,克己修身的功夫,在近代以来,无人能出其右。
曾国藩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修身的过程,每天都用工整的楷书记载,在一天里所读的书目,会见的人以及参加的活到,直到在生命的最后一天,还记下了当天的日记,而且完全按照实际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来记。在京为官时,为了督促自己,经常把日记给同僚们看,有的同僚还在上面有所批语,互相鼓励,颇有一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味道,也正是这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让一个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更集中发现存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并通过长期的努力予以改正,并加以完善,尽管这看起来是一根筋的做法,却成了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曾国藩认为自己的缺点是坐不住,喜好参加各种活动;读书不能持久,浅尝辄止;脾气暴躁,经常与人发生不必要的冲突;言语过多,有时违背自己内心的意思。
于是曾国藩就针对自己的缺点,逐一的进行克服。
在京任职的曾国藩经常参加各种场合,同僚的宴请、生日宴席等等,有的可去可不去的活动也去,甚或有一次同僚拉他去菜市口看杀人,他走到半路,才深刻的反省自己,这种与自己毫无干系的热闹也去参加,实在有违自己的初衷,最后决然的自己回家去了。逐渐的对可有可无的活动,参加的越来越少,精力就更容易集中起来,克服掉了坐不住、不能静下心来的这个毛病。
对于读书不能持久,浅尝辄止。曾国藩也是下苦功夫进行克服这个缺点,对于读书每天规定自己必须读够几十页,读完规定的数目方可。而且不读完一本书,中间坚决不会去读另一本书。当然这个方法与曾国藩的性格是密不可分,本来资质平庸的他,也就是靠着这扎实甚或在旁人看来是蛮力的坚持下,才在日积月累下,发生了质变。正像曾国藩日记中写的,即使是小的习惯,长期的坚持也能有大的收获。
无论事物多忙,曾国藩总会每天读上几十页书、写上一百个正楷大字,每天都写日记。
曾国藩脾气暴躁,对到自己家来拜年的同僚,因意见相左,互相对骂了起来。甚至对于自己的同乡,有时因无关紧要的事情,也会对骂。曾国藩深刻的反省了自己的行为,当然在我们看来也许生活总难免的摩擦争吵,在一心想做圣人的曾国藩眼里,这样的行为简直就是禽兽不如,离君子之德差的远了。于是就更加努力修炼自己,克制脾气。
就连纳妾这件事上,曾国藩也是慎之又慎,尽管当时的纳妾情况还是很普遍。曾国藩当时纳妾是有原因的,曾国藩有皮肤病,后背经常痒,不是大病却让他夜里难以入睡,自己也很难够到后背去挠痒。后来手下有人提议他纳一个妾,曾国藩不置可否。对于有人推荐的第一个小妾,曾国藩没有同意,估计是摸样不是很过关,素质也不高。
等到后来的一个,摸样还算周正,看起来性格也可以,曾国藩便纳其为妾。这纳妾的行为都写在曾国藩的日记里,并在信中给他的弟弟曾国荃提及此事,也就是在曾国藩的日记中,自己所做过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想法很少有不能为外人道也的情况。可惜后来这个妾却因病早亡,而曾国藩便没有再纳妾。
曾国藩用其不断自我修炼的一生告诉我们: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蕴含着巨大的潜在的能量;作为普通人,懵懂度日,昏睡一生,因为欲望缠绕,意志软弱,智慧不明,只能动用上天赋予的很少一部分潜能,而贤人是醒悟过来的人,他们天性刚强,头脑有力,充分发挥了自身潜力。圣人,是达到了自我实现的人,通过日日精进,克服了种种私欲,战胜种种困难,将自身潜能调动发挥到几乎极致的人。
曾国藩在克己功夫上有自己独到而实用的方法和见解,但是站在哲学的高度或是儒学的高度,曾国藩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大多是针对个人的修养之法。
而王守仁的心学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个人修养的基础上,针对人们面对的普遍问题进行的思考。是继孔孟、朱熹之后,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发扬光大者。
曾国藩可谓贤人,王守仁可以为圣。
(2019.03初稿 2019.10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