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模范夫妻们的幸福秘密带来的启迪
“我们结婚几十年,从来没有分开过一个整天。”这竟然是许多“相敬如宾”的北美老夫妻时常挂在嘴边向别人介绍自己婚姻的一句话。年轻人禁不住好奇地问:“你们成天呆在一起,不腻烦吗?”老夫妻们笑呵呵地说:“It gets sweeter all the time.”(感情越来越甜)从他们柔和的语气,满足的笑容,喜乐的光辉,确实可以看到他们是越过越甜蜜的。
“婚姻关系就是给和取(give and take),给对方所需的且你所有的,接受对方能给予的而你又需要的。”一位结婚超过六十年的老奶奶这么说。与其他模范夫妻一样,她和丈夫有共同的信仰,但丈夫是博士,她只有大学学历,而她很自豪很安心地说:“你永远不必担心我丈夫会在任何人面前卖弄和炫耀他的学识。”的确,他的丈夫对她,对外国留学生,对任何人,说话都说大白话,充分考虑对方能否理解,从来不用学术辞令。他不认为学历和学位是骄傲的本钱,而相信这份恩典是用来服侍他人的。
模范夫妻们之间的相互理解、欣赏、包容和忍让令人动容。一位老太太与丈夫身高差悬殊,丈夫个子特别高大,腿特别长。他和妻子共用一辆小轿车。每当老太太开车时,她总要用带着甜蜜的调侃语气说:瞧,我的腿短,他的腿长,我坐驾驶座,就要重新调整距离。但她从来不为此抱怨丈夫。母亲节,丈夫给妻子送花,而挑选合适的花朵非她丈夫所长,于是他送错了花。她只是若有所思地说:先生不知道这种场合该给我送什么花,没人教他,不怪他。你知道吗,他在其他方面,可是个特别有耐心又有才的人呢!
另外一对老夫妻,男的从小在女人堆里长大,却从来没有养成为女士开门和开车门的绅士风度。于是,他的妻子和朋友们一面善意地拿这事开他的玩笑,一面为他开车门,从来没有试图去改变他。
还有一位当牧者的丈夫,深信女性没有化妆的必要,以真实面目示人就好。但他的老妻却特别喜欢浓妆艳抹,他也就由着她,不干涉。在外人面前,他总是夸赞妻子的厨艺好,非自己所能及,“离了她,我就吃不上饭了。”
还有一位师母向我们和其他朋友透露她丈夫的软肋:她那当教师的丈夫最怕批改学生的作业和试卷,总要找出种种借口来拖延此事,哪怕是修修草坪,浇浇花,看看电视,给朋友打打电话,去比萨饼店买比萨……直到分数提交截止日的前一天晚上才熬通宵批卷子,登分数。她和朋友们都说:天上的父亲也不会因此就不接纳他。他平时酷爱读书。
还有一对老夫妇,在结婚四十多年时,如此向他们所义务帮助的外国留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男的早年曾经攻读博士学位,但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拿下学位,导致后来只能在一所大学担任外国留学生辅导员,不能当教授。但他们乐呵呵地说:我们为这个结果而感恩,而高兴,因为万事互相效力,让许多外国留学生因为他的帮助而得益处。他们没有儿女,家境也不富裕,但特意攒钱买了一辆房车,用来帮助外国留学生搬家,退休后有时间就带着外国留学生出去欣赏大自然,赞美创造者。这些外国留学生是绝对没有能力和机会回报他们的,但他们遵从真理的教导,不需要也不期望人的回报。
过了这许多年,回想起来,这些模范夫妻有以下共同特点:在信仰上高度的自觉、自省能力;天天为对方而谢恩,感谢父亲把他或她赐给了自己;共同学习,共同敬拜,同心侍奉;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互相鼓励,互相尊重,存异求同。还有一点:对家务事分工明确,共同承担,没有人甩手不干,必要时互相补台,懂得享受日常、平常生活的琐琐碎碎。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强有力的见证。
以我的理解,期待婚姻中的对方拥有的品质、学识和能力,首先在自己身上培养,总是问自己“我能给对方什么?”一生预备自己,直到配得上为止。
这些夫妻所表现出来的“凡事以对他人有益为前提”的为人处事精神于潜移默化中给我很大的教益。
从小就坚信为真理而学为真理而考,见证真理的荣耀,也给所有培育者带来欣慰。成年之后有幸见识这些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夫妻,开始更加自觉地践行从他们身上所学到的爱的法则。
给出版社和报刊投稿,首先考虑的是能否让编辑和评审专家受益,得到启发,而不是自己能否从中得到名利。这样,即使有时书稿和文章因为“某些”原因被拒,我们也能高兴:它们已经完成了令编辑获益的使命,应该为此而感恩。
“他就是一个为别人考虑、乐于助人的人。”“她就是很贤德又很能干。”最常听到模范夫妻们这样相互评价。难怪他们几十年天天形影不离也不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