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英博物馆的的微信公众号里得知亚洲馆重装后呈现的是新的布展方式,中国分馆里还增加了一些以前未展出的藏品。中国馆的藏品2015年寒假时都细细地一一看过,还专门听了一次馆里组织的导览,但是如今印象较深的宝贝并不多了。今天刻意早早地到了大英博物馆直奔中国馆而去,先草草浏览一遍后再一个展柜一个展柜的细看,看到好几样有趣的宝贝,以图作个记。
这是易县的陶瓷罗汉。印象中2015年参观大英博物馆时应该是见过的,但当时一定不知道这罗汉塑的有多妙。今年陈丹青做了《局部》第二季,其中某一集专门讲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易县罗汉,经由陈丹青讲来,这罗汉的艺术价值就清晰起来,这次再亲眼细看,尽量体会陈丹青的所言所论,似乎有点懂了。
这幅图是新展出的敦煌莫高窟的一幅画。特别吸引我的是图下方一左一右的两个供养人。这让我想起在西方的艺术作品中也多有这种在图画里、雕塑里下方出现的供养人,只不过西方的供养人较少直接写出谁谁是供养人,又因什么原因供养。这幅图倒表现出中国人挺实际,直来直去的。
这两件小品特别有趣,如果没有标示,谁能肯定说这就是中国造呢?两件作品都胜在形象生动,动态十足。两个摔跤手的姿势让人忍俊不禁,这到底是在摔跤还是在摆拍呢?摔跤手的眼神不知与多少不同年代的观众对视过,和他们对视过的观众今又何在?造他们的人,如我一样凝视过他们的人,统统都不在了,而他们如今在大英博物馆里还将继续为千千万万不同国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摆出不变的姿势来。所以世间什么才是永恒呢?
这个陶瓷罐的造型让我想起西方的美人鱼的造型。同样,如果这件藏品也不标注是中国造的,说是其他某个国家造的,估计也没有多少异议吧?各种文化在发展中都或多或少吸纳外来文化,就像我们每个人的观念不可能绝对都是自己的观念一样,我们形成的观念其实有很多不是我们自己的,而是有书本、有他人、有社会背景的影响,如今网络如此渗透生活,谁能保证说自己的想法完完全全都是原创呢?
这作雕像我最喜欢的是他那眼神,不知用啥词来形容,但觉得十分好玩,感觉解读的空间挺大的。图签说他是阎罗王的助理,也许他这眼神是鄙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人难免一死,荣华富贵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却要活生生地争,也许他鄙视的是这个。
这座像比较大,又在显眼的位置单坐着,走近一看标注,原来叫战神!以前只知道战神是马尔斯(Mars)。在伦敦国家美术馆看过一幅波提切利画的《维纳斯和马尔斯》,描绘的是爱神维纳斯和战神马尔斯的故事。还有鲁本斯的名画《密涅瓦捍卫和平》也有战神的形象。这些战神形象当然和这座塑像有所殊异,但从注解看来,人世间的愿望又何其相似,连永乐大帝都要敬战神以求凯旋。不过,西方神话中的战神在画家的画里更像是一个愣头青,少了一些神性,而中国的真武大帝(战神)看起来是不是更像一个稳重的大叔呢?
看到这件藏品的时候,脑袋里马上跳出来的是在牛津博物馆见过的一根图腾柱,还有在西雅图见过的图腾柱。这件是石柱,而那些图腾柱大都是木头的。但相似的地方都是这个顶部。注解说明这是墓室入口处的柱子,这个柱子顶端的人型是用来起威慑吓唬作用的。旧金山一些土著的图腾也雕刻有狰狞的人面像或鸟面,也是有驱避邪灵之用。
这塑像一看就知道是唐三彩,不过人物形象就很不中国了。塑像的面孔是一个非洲男孩,头发是卷曲的,肤色是黑色的。这座塑像充分表明唐代中国十分的国际化,当时一定有很多来自外国的人。这个非洲小孩的塑像估计就是当时艺人亲眼见过来自非洲的黑皮肤后创作的吧!
这两件出自1633-44年的物品,乍一看不知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读了注解,英文单词是tankard,这也是一个生词,词典里的意思十分明确——大啤酒杯!这下可是有趣起来,沉迷观看世界杯的中国同胞们估计没有大杯大杯的啤酒喝,世界杯的兴味会少了很多呢。不过我们的老祖先人那时没有世界杯看,也不喝啤酒,这两件物品是受中间商委托制来买到国外的。那时中国的青花瓷可是奢侈品,喝个啤酒也用青花瓷,是身份的象征,是俗事中求雅。是不是可以如法炮制,去景德镇烧制一些这样的啤酒杯来,蹭着世界杯的热点,也许可以热卖?
再次走过中国馆,见过的宝贝都有意思,不一一列举,最大的感受就是在一些藏品上看到了一种世界文化的融合,越来越觉得世界文化不用分类太过分明,就像大英博物馆前馆长在《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中提到的,世界文化是全人类的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同小异。就像我们朋友间经常爱说的一句话:“你我之间分啥彼此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