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吴军老师的一篇专栏,说到大部分人犯了什么错误?有以下四点
1.以两个静态的观点看待未来,以今天的收入考虑未来的消费;以今天的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人只有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未来,才有资格拥有未来。
2.积攒资源,而不是利用资源。
3.太在意一时的得失。
4.虽然马拉松可以分解成400多个100米的比赛,但是每一个100米并不是独立的,因此,跑当前这个100米的策略不是让它的成绩最好,而是为了让全程的成绩最好。财富应该是随着经验指数级增加,或者平方关系,很多人只是线性增加,因为他前面的工作怼后面没有帮助,每次都是从头开始。一味盯着当下的利益,就会让人在思想上变得极其吝啬,也就是贫穷思维。
针对前两个错误,从自身角度而言,有如下思考。
每个人都明白要不停的学习,更新知识,学习新的技能,但是在工作中,仍然不乏用现有知识去衡量自己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到什么,但凡有超乎能力外的,似乎就觉得领导分配不合理,认为对方不懂专业技能,但其实在抱怨的同时,却也表露出自己的静态思维。可进步学习的空间被自己压缩了,如果一味承接能力范围内熟悉的工作,也将一直不会有挑战。所以评估自己所拥有的技能,并给自己适度的未知用学习能力去填补,想必会进步更多。
除了工作之中,充电的紧迫性还未提升到优先级较高的地位,没有将此当成常态,就和吃饭运动一样。周末偶尔扩充专业方面的知识,都会觉得是加餐,但若真觉得是充电的概念,那平时找抓门大块的时间扩充专业知识的行为应该是日常的三餐。为什么大部分人会有这样的概念错误呢?或者说我为什么有这样的错误概念?我想是因为工作时的忙碌让自己有一种感知错觉,好像自己可以一直有事情做,就好似自己一直有技能。忙碌让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低水平的重复劳动,或者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本质是在重复,但却不愿承认,抑或是仍然陷入低成就感陷阱中。
该如何彻底打心底里认同“充电是日常,学习是日常,你刚刚进入社会这所自学大学里面,课程表自己定”。除了被动的社会隐性的测验考试,我想自己应该给自己设置考试和测验。方案是什么?可以阶段性的更新简历,面试。看看自己的价格。以此为阶段性测验,那么落实在日常的行动,就更清晰应该怎么做了。
以上说了大部分人没有终身学习,而在小部分持续学习的人中,却不知道充电之后干什么用,更没有付诸行动去使用,最后就类似买了漂亮衣服却一直不穿。自己一时不清楚自己要去哪里时,不知道业余时间充电什么时,就会想着学英语考个证或者再去读个研,缺也没有细想目的为何,只是觉得会有用。这其实还是最根本重要的问题没有想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如果大部分人都会犯以上的错误,那么剩下的人其实只要不犯错,就已经比大部分人厉害了。
祝你不输即赢
另,每次的反思总要有行动上的改变才算是践行,也才是有意义的反思。上周我每天从早6点到晚10点,记录每小时都做了什么,准备周末复盘,看看哪些是没有必要做的,哪些是做的好的,哪些是做的不好的。目前还没复盘,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会有紧张感,总想着每小时都得做些什么,完成任务数有所提高,这也是一次践行的得到。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