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漫画大家很熟悉吧,讲的是一对夫妻和一头驴子的故事。
刚开始是妻子骑着驴子,丈夫牵着驴,路人指指点点:像什么样子?这女人太不像话,居然让男人牵驴。妻子听了,脸红了,便和丈夫换了个位置。
这下变成丈夫骑驴,妻子牵驴,没走几步,路人又开始指指点点:像什么样子?这男人太不像话,居然让女人牵驴,大男子主义。这下丈夫又脸红了,他们决定夫妻俩一起骑驴。
两人骑着驴,又没走几步路,路人指指点点的更加厉害了:像什么样子?两个人骑这一头小毛驴,这分明是虐待动物!夫妻俩这下是彻底不知所措了,这也不行,那也不对,干脆,都不骑了,两人一起牵着驴走路。
可结果呢?他们夫妻二人还是被路人指指点点:这两个人,明明有一头驴子,可谁也不骑,那你们养这牲口,干嘛用呢?
话又说回来,这夫妻二人真的有错吗?我们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可能会觉得他们没错,是路人太爱评头论足了。虽然是这样想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做法何尝不跟那些路人一样?
平日里开车上路,如果遇上了急事,恰巧前面的车又开的很慢,我们免不了会骂上一番,“这人有病吧,开那么慢,到底会不会开车”,最后经过这辆车时,还不忘扔个白眼过去。
团队工作时,自己本可以多做的事情没有去做,如果看到自己的搭档也没有去做,我们就会怪搭档工作不尽心尽力,而没有任何自己不作为的愧疚感。
《别找替罪羊·如何跳出自欺欺人的思维盒子》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戴维和南希是一对年轻夫妻,他们育有一个四个月大的婴儿,某天婴儿在半夜哭闹,戴维觉得自己应该起来哄小孩,让妻子好好睡,但最后他还是选择继续睡,没有起来安抚哭闹的婴儿”。
你觉得他此时的心理是怎样的?你一定想不到他反而觉得南希太懒了,孩子哭声这么大,她一定是在装睡。自己每天工作那么忙,她一点儿也不懂得体贴自己。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南希是朋友们公认的好母亲,只不过戴维被困在了“自我欺骗”的盒子里,做出了自我背叛的行为,并用一种自以为正确、公正的眼光来看待了现实。
仔细想想,其实我们有的时候也会和戴维一样,被困在“自我欺骗”的盒子里,做出自我背叛的行为,用带有偏见的视角看世界,不把别人看作和自己一样的人,觉得别人的需求和欲望没有自己的重要。
《黑匣子思维》中说到了人类的天性“认知失调”,也就是说当他人提出的新观点与我们原有观点相违背时,出于自我保护,我们会拒绝接受新的观点,并再度解释自己的观点,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身处自我欺骗盒子里的我们也是如此,只关注自己,当别人指出我们的问题时,就会激起我们的自我辩解,觉得别人才是有问题那一个。
不仅这样,在盒子里的我们还会促使他人进入盒子。
想想你和别人争吵的场面就知道了,由于我们大多数人都带着盒子,当盒子里的我们责备别人时,他们便会进入自己的盒子用自我辩解进行反击,我们感觉自己的批评是正当的,反而受到了他们的抱怨,就会愈加地批评他们,这样一来一往,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最后不但不能改变他们的行为,反而会驱使他们朝着与我们希望相反的方向前进。
说到这儿,那我们要怎么跳出这个“自我欺骗”的盒子呢?
我们要怎么跳出这个“自我欺骗”的盒子呢?其实,在你思考你该如何跳出这个盒子时,你就已经得到了答案。
换句话说,当我们不再抗拒盒子外的事物,允许接受改变,放下对他人的偏见,承认自己和他人一样时,我们就跳出了盒子。
不过,知易行难,《别找替罪羊》中最后说到了我们在实践时要注意的事项,我挑了一部分出来分享给你们,希望能共同勉励!
不要试图变得完美,努力去变得更好;
不要寻找他人的盒子,寻找你自己的;
不要抱怨别人在盒子里,努力让自己留在盒子外面;
当你发现自己曾经在盒子里,不要放弃,继续努力;
不要担心别人是否会帮助你,关心自己是否能帮助别人;
不要关注别人做的错事,关注你自己能做什么正确的事。
盒子里的我们做出的任何改变都是带有一定偏见的,只有我们跳出了“自我欺骗”的盒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变自己、改变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