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资料显示,研究机构用多年的时间对一群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们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群毕业生中最成功的一部分人只占了3%,较为成功人的只占了7%,而剩下的90%的毕业生,则只是在社会上平平庸庸。研究发现,第一部分人是订立并拥有清晰目标的人,第二部分人只拥有模糊的目标,第三部分人则是没有目标的人。
这是偶然出现的情况吗?我想,应该不是。
目标就好比指南针,在茫茫大海中,为你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如果没有它,只能仍由船只在海上四处飘荡,能不能到达目的地不好说,但肯定会走很多的弯路,要是突然遇到一个风浪,翻船也是很有可能的。
由此可见,结果思维对于目标最终能否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聚焦你认为最重要的那件事
翻看昨天的心得,我的一位学友说,她参加“90天训练营”想要达成的目标是,将教练的心法、技法学以致用,希望在工作中形成使用常态思维。
但是在首席运营官对她进行目标教练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的目标不清晰,而且不聚焦。
运营官是这样问的:
请你思考运用教练的心法和技法最想解决你的什么问题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什么呢?
将目标聚焦在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上,才可能不受干扰,达到最终目的。
怎么才能聚焦目标呢?
首先你得要清楚的知道你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
在我的身边总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口头禅就是“好无聊”,生活无聊,工作无聊,就连谈恋爱都觉得没新意,也很无聊。
深入接触之后,会发现,他们之所以这么无聊,就是没有目标。
再问他们:“你想要什么?”或者“你有什么目标?”
得到的回答大多都是:“不知道?”或者“无所谓,怎么样都可以?”
我的小师妹就属于这种情况,工作没有动力,生活没有激情是她的常态。
“未来,你想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呢?”我这样问她。
她说,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在工作的时候可以全力以赴,并且能够得到与付出成正比的薪水。工作以外的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逛街、旅游等,而不受任何工作的干扰。
这样一问,好像目标一下子清晰起来了。
“你为什么想要这样的生活呢?”我接着问。
她说:“我觉得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为更好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这样的生活可以带给你什么?”
“努力工作可以让我觉得生活充实,我的努力创造出来的经济价值让我可以更好地去享受生活。”
“过上这样的生活,你就可以实现你的价值和意义了吗?”
“短期内我认为是这样的,至于长期的打算,我还没有想好。”
卫红教练说过,只有想清楚这一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有标准取舍,才有勇气面对诱惑保持初心。
那天,我在“90天训练营”讨论群里问大家,如果一个人她改变自己的意愿不是很强烈该怎么教练呢?
一位队员说,那就深挖她的内心更深层次的需求?
当时,我在想,自己之所以不顾一切要对自己之前的人生来一个彻头彻尾的改变,去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做一些自己从来都不敢去尝试的事情,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想成为让女儿骄傲的妈妈。
也正因为聚焦了一个这样的最终目标,我才有勇气去行动。
(二)分解目标并确立检视点
今天,在首席运营官杨雪的朋友圈看到她发的一段话:为何当初设定的目标不容易达成呢?
自己偷懒?还是坚持不了?
就如同好多健身会员说的一样,我就是怕自己坚持不下来。真的是坚持的问题吗?
并非如此,而是你是否设定了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
目标设定的太高太难会产生挫败感,经常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思维概念——我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坚持。所以你的目标设定是否ok呢?
目标能否达成受两个关键因素的制约:一是分解到每周、每月的计划是什么?二是目标的检视点是什么?
有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很爱给自己定目标,可是没执行多久,就再也没有下文了,同时也给自己扣了一顶“我做什么事都不能坚持”的帽子。
但是,如果将目标分割开来,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上周四,我们“90天训练营”在团长的带领下,优化了各自确定的90天目标,一位队员给自己设定的90天目标之一是,合理的分配生活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带来喜悦感。
“这个目标阶段性的成果如何体现呢?”
在大家的提问下,这位学员开始对自己的目标进行了优化,她将整体目标,分解为1.每周至少锻炼三次每次40分钟;2.每周陪孩子10个小时(互动游戏或读书);3.每周为家人做一家力所能及的事情;4.每月与一位老朋友主动联系并问候。
这样分解开来,一个看似不太容易衡量的目标,开始变得可以被量化了。
“那么,你是如何衡量这个目标的呢?”
“目标时间或数量是否达成、过程是否有记录、效果是否达成、有和思考和系一步计划优化思路。”这位学员说,如果目标的分解可以用时间、范围和程度来检视的话,那么目标的完成情况会一目了然。
目标设定的太远、太难会产生挫败感,若是将整体的目标分解到每周、每月、每个阶段,一点一点地去接近最终目标,人的心理始终处于一种满足和愉悦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实现最终的目标会变得容易很多。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