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财政新政都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只留下一地鸡毛。
2017年,大家都哭穷的日子,一方面是钱荒,一方面又是项目荒,两个本来就是一拍即合的事情,却像处在两个不同的星球。有时候世界就是这么荒诞。
广义货币终于控制在个位数的增长,央行印钞机终于放缓了运转的速度,这位位居多年的老行长一改乐观,严谨的作风,几次公开场合提出“中国金融要防止系统性风险”的言论,警告“中国的明斯克时刻”。这位滴水不漏的周先生在这么多年执掌大权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担心和焦虑。去杠杆,去泡沫成了这个时期的主要财政工作。然而,钞票还是要印刷的,否则,GDP,政府财政,社会稳定等等就就会有隐患。但是,印出来的钱又要给谁呢?
房地产,这么多年已经吸走了大量的货币泡沫,无法承受,为了预防风险,去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就是禁止货币流向房地产,目的就是“防止系统性风险”,房地产,就是一只灰犀牛。
实体经济,苟喘残延的实业,微薄利润不足以抵抗货币的贬值,物价的上涨和工人的流失让企业主疲于奔命,不敢往企业投入新的设备在生产。银行的钱,也不敢往实体经济投放贷款。
国有企业,最近爆出的辽宁丹东港10亿债券违约的事件,仅仅冰山一角,以前谁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是一个爹的事情,现在无法回避无可逃避了。国企,也成为银行回避的对象。
政府债,地方政府负债成了一个中央政府的头疼问题,全国的地方政府债台高筑,资金主要投放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所以资金回收不仅少,而且周期长。
......杠杆只会转移,不会消失,一旦尝到了印钞的甜头,就不会中止,就如吸毒。下一波,超发的货币又要谁来接盘呢?
最近注意到近期一些新闻:
*双十一来临,支付宝用户的“花呗”,每位用户提高了大几千乃至到上万的借款消费额度,并且,是“永久性的额度”,如果不够,还有临时额度2000元。
*招行信用卡用免手续费免利息的优惠活动,卖出了IPONE X,三个半小时销售额20亿。
*趣店,一家以小额房贷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在美国上市,2017年上半年营收2.7亿美金,利润1.43亿美金。利润超50%。
*近期,手机微信,银行客服都有推出个人贷款业务......
种种迹象表明,国家的货币发行信贷业务已经转向个人。不少刚出社会甚至在大学的黄毛小子额度提高到10000+,就花呗在双十一前推出的总额度是多少呢?支付宝有效客户是4,5亿人,平均按照每人5000元的贷款,仅仅马爸爸一个双十一全国贷款授信额度就是超过2万亿。2万亿是什么概念?08年温相放出4万亿就被骂了好久,而今仅仅一个马爸爸的一个节日,就是2万亿,还有企鹅平台,京东白条,各个银行的平台,林林总总,加起来又是多少呢?我们吃瓜群众不得而知。
再说说趣店。趣店在美国IPO之后,发行价24美元,一举成为国内信贷领域第一股。后来因丑闻暴跌。令人瞠目结舌的利润率成了趣店成长的种种疑团。
趣店主要用户跟花呗,京东白条的用户差不多,一种是现金贷,一种是消费贷。借钱的客户从几千到几百的金额不等,针对的用户是传统机构“照顾”不到的人群,都是月收入较低的,生活在底层社会,或者刚进入社会的学生,这类人群主要的特点是:80%的客户在生活中平均2个月借一次钱;70%的客户一年中超过3次迟发工资;44%的客户会提前主动还款;70%的客户连续两个月有借款需求;收入水平80%的人低于5000元/月。。在电商平台,80后、90后则依靠支付宝“花呗”、京东“白条”等产品,正在逐渐养成贷款消费的习惯,现在平均每4个90后中就有一个人在用“花呗”。
当然,还有银行推出的个人贷业务,信用卡业务,相对的金额比较高,也是相对优质的中等收入白领。信用卡的提额是比较难的,为此,各大论坛平台推出了“信用卡提额养卡攻略”,为信用卡持有人提供提高额度的各种办法,千方百计让持有人自愿的提升额度,使融资额度最大化。网络金融服务网站“融368”的论坛:
如果有偿还能力的白富美消费,在鼓励消费拉动内需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反之,如果这个人群是一群文艺青年屌丝,那就是一个陷阱。网络上充满着鼓励消费的毒鸡汤,什么“敢于消费才能赚取更多的钱”,“培养消费格局”,“等你赚到钱的四五十岁的你才消费LV包包又有什么意义”“货币贬值不消费就是傻瓜”……一系列鼓励提前消费的鸡汤洗脑,还没有形成理性消费的年轻人拿着几个月的工资进场了。
这是一个巨大的套路,货币网络化金融互联网化是我们认知更为困难。
如果说前几年鼓励消费的结果,大都是向房地产投资,这次的消费是纯粹是日常性的消耗品,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前者属于“资产类”的投资,后者属于“消耗类”的消费。从经济学的角度,投资属于资产,消费属于负债。这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借钱投资和借钱消费是迥异的两种行为。
这次放贷的业务有几个特点:
08年美国刚刚给我们上了一个透支信用的课,现在我们刚刚开始。
杠杆不会消失,只会转移。盛世的大厦,传来了梁柱断裂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