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两周时间里,可以说是新学年开始以来收获最大的两周了。
开学前,虽然已经做好了“统编教材模式”的准备,但是拿到教材时,还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强调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更注重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文化内涵。这些似乎在以前的语文课堂上并没有很好的被强化,同年段的老师也都是一头雾水,无奈,只好依靠小团队的力量,集体摸着石头过河了。
幸运的是,在市教科所的带领下,各区的专家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部编教材课例研讨会,这对于茫然的我们来说真的是一场及时雨。这次培训,不仅让我见识了身边的名师风采,而且也开阔了对教学思路的清晰度。
我觉得要从根本上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精神,教师必须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吴文娟执教的《桥》这课中,老师的设计很是精巧,一反往日我们带领孩子们去认识小说的三要素,研读文本剖析情节,吴老师以话题的形式将问题完全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激活了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由此获得的教学效率也极高。
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角,而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一个对话者,一个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所以作为老师鼓励他们积极地去思考发现问题以及给予学生方法上的点拨,而不是充当他们可靠的拐杖。在贾静老师执教的《忆读书》一课上,她真正做到了学生与老师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她把课堂给了学生,而自己则像一个导航员一样指引着航向,学生们也因这一节开放的课堂充分地表达了自己。
统编教材的主题单元是这套教材的创新点之一,赵卫红老师用四年级上册的《牛和鹅》一课作为导引,以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批注、学习如何批注。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也结合文本认识了批注的形式和作用,赵老师又让学生现场运用学习的方法进行批注练习,由讲到内化,由内化再迁移到运用,一节课并不长,学生却在赵老师的循循善诱下不知不觉掌握了一个新本领。在感叹赵老师授课的沉稳、老练之余,我豁然开朗:原来上课的形式并不拘泥与老师的讲和学生的听,我们还有许多外部资源可以服务于我们的课堂学习。
统编教材的用意要落到实处,扎实有效,需要我们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另外,我也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时的知识积累与教学经验的积累是多么重要。知识储备足够了,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因此在工作之余我仍需不断地读书充电,更新知识,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今后,对于自己的教学我还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学习——实践——反思——调整,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真正适应新课标要求,必须纤屑不遗地研究好教材,使用适合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成熟,不断地产生和积累好教学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