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行之
很多读书面临一个问题,读得太浅怎么办?
往往他们会质疑自己,是不是我读书读得还不够多?
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读书深浅和读书多少没有直接关系。
有的人,除了课本之外,一辈子读的书不超过100本,也可能是读书高手。
而有的人,读书几千本,仍然读得非常浅。比如看门的老大爷,一生读书无数,但是未定有什么心得。
我以前遇见一个读者,坐下来聊文学,聊整个下午,滔滔不绝,非常深入。但是他读的书其实非常少,加起来也不超过100本。读的作家就几个,钱钟书,莫言,鲁迅。
他说过一句很到点子的话:鲁迅的所有小说,都是黑白色的。
这一听,就是个读书高手说出来的。很深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像做阅读理解一样,只是纠结于这书到底在表达什么中心思想?
读书不是拼数量,比多,而是读谁读得更深入。那如何让读书快速做到深入阅读呢?其实也不复杂,个人建议做到以下三点。
一、读全集。
很多人没有读全集的习惯。基本上是一本一本的读,一个一个作家的读。比如大家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好,去读一本。又听说赛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好,也去读一本。刚读完,听说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好,跟着去读了。
这样有一定好处,就是拓宽一些阅读面。但是也有弊端,就是会让你产生很多错觉。
这样就容易形成一个误区,读者容易以为自己把一个作家的代表作读了,就是读到了他的精华,然后汲取百家所长,就能读得非常深。其实往往这样最容易读浅。
读书好比交朋友。你和10个人交心10分,还不如和一个人交心到100分。不只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其实只能读到他作品的一点局部,很难真正了解这个作家的魅力。如果你把他的全集读完,知道他的写作历程,各种写作手法是怎样养成的,这样就像是了解了一个作家的成长史。然后你会对他作品有更多,更深的感悟。
一起长大的朋友往往了解的深入,和作家一起“长大”也是一样的道理。
读书不在于多,建议如果喜欢一个作家,“盯”着他读,一直把他的全集读完。读完了一个作家,然后再换下一个。这样你就算读书少,但是最容易进入到深度阅读。读过几个作家的全集后,以后再读其他的散本,就很容易上手。
很多人读王小波,只读《黄金时代》三部曲,读余华只读《活着》,然后就开始评价这个作家如何如何。其实这是很不准确的。每部作品都只是作家的一个局部,你看不到他的全貌,也就很难真正感受到他的魅力。
如果觉得对全集比较麻烦,购买比较不划算的话,利用Kindle电子书之类的就比较省钱,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读书要吃大餐。
读书就像吃饭。一个人常年吃肯德基,一个人常年吃山珍海味,体质肯定是不一样的。而且今后的饮食品味肯定也是有差距的。
日常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常吃到山珍海味,但是读书却是容易的。大师的书和快餐类的书,价格是没多大差别的。最何况,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想看什么都有。
尽量少花心思看流行类,快餐类的书。翻翻无妨,但是没必要来研究。
比如郭敬明,大冰,张嘉佳,刘同一些作家的。读读谈不上有什么大坏处,喜欢就行,但是不必纠结于去深入阅读。因为其实没多少内容可以探究。
真正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往往是一些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多到你读不完,那就挑自己喜欢的。
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张爱玲、沈从文、张岱,等等,古今中西,可以选择的太多了。如果觉得不知道怎么选择,可以看一些作者提供的书单。比较高效一些。
或许在Kindle这些专注于阅读服务的平台挑选优质的书单。
三、不要抱着考试的心态去阅读
中国的应试教育让很多人习惯了,读一本书,总要想“这本书到底是在表达什么呢?”
其实很多书,是没有明确答案的。很多人纠结于读书理解的对不对。
其实无所谓对不对,一本书有无数种理解方式。你的理解不一定是作者表达的初衷,但是完全没有关系。重点在于你在其中获得了你的阅读心得。
就算是鲁迅的书,教科书上说的中心思想,也未必准确。读书应该是一件主观的事,而不是数学题,分谁对错。
放下这点包袱,读书就会轻松很多。
比如读沈从文,汪曾祺的一些作品,你完全可以去自由享受文字里的美感,而不用去思考其中到底在为了表达什么。比如读普鲁斯特的意识流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你就清除一切杂念去读,不要考虑主题和中心思想。因为可能连作者自己都无法归纳中心思想。
不纠结,不求甚解,并不一定是坏事,而是放松地读,纯粹地读。
纯粹的读,就容易快速读得深入。
真正读起书来,每月三本是肯定不够的。我发现现在很多人喜欢用Kindle阅读器来读书,携带既方便,阅读效果也好,比较保护眼睛。
有很多人读书有拖延症,没有人督促。我建议可以试一下借书的形式。
我记得小时候看书,自己有的书往往很难看下去,想着反正有的是时间,就加重了拖延症。后来在小伙伴们借来的书,想着要还,不自觉的就加快了看书的节奏。这样长久下来。反倒是借来的书都看完了,自己买的书反而没看完。
所以,借来的书看得更香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你有读书拖延症,不妨试试借书的方式。这样既能节约不少买书的成本,也能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好不容易借来的书,可不能辜负。
我之前特别喜欢买纸质书,后来书累积到一定时候,运送起来特别麻烦。由于读书量比较大,
干脆去图书馆借。但一工作,时间有限,借个书就耗费一下午。后来干脆用Kindle,发现Kindle也是可以借书的。
总之感觉阅读越来越方便了。阅读的便利,可以利用很多碎片化时间。地铁上,床头边,等人的时候,无聊的时候,出差旅程中。由于资源丰富,所以越来越喜欢读全集,一个一个作家攻克。深度阅读就变得越来越顺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