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谈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将写文章的境界套进做学问这三种境界中,也颇为熨帖。
第一境,应为立志。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文章千古事”做学问和写文章都是一件事,也是创造性劳动。
文章有境界,才能成为隽永。
站的高才能看的远。
要看的远,就要涉猎古今,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透人情世故,看淡红尘功过。这些修行都是提高境界的必经之路。
无论你在哪一行当,都是如此。
要站的高,还要有高人指点,所以才有名师出高徒之说。
高人的境界不可谓不高,能在高人的肩膀上展望,应该是,站的高看的远的捷径!
第二境,应为坚持。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持之以恒,方得始终。
诺奖获得者,作家莫言曾对坚持有过一句评论:坚持努力,顶多就是大器晚成。那也比一事无成好很多。
坚持不懈的勤奋耕耘,不怕失败的努力探索,虚心好学的汲取营养,一点一滴的积累经验。
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指的在这个阶段的坚持不懈。
没有强大的意志,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挫折,困难,误会,嘲笑,轻蔑的围堵下,要想突出重围,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定不移的坚信自己的选择!
其实,一直以来,打败我们的都是我们自己。
有了目标,有了热爱,还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坚信自己可以成功!
坚持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一个从立志到成功的过程,也是一种对待自己的心态。
对于喜欢码字儿的人来说,人生在世,还能有比“热爱着我的热爱,创作着我的创作”更美的事情吗?
第三境,应为豁然开朗。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多读多写勤于思考。提高写作水平没有捷径,只有踏实勤奋才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经过万千寻觅,豁然开朗,通透达观。
即使拜在高人名下,也要刻苦钻研,勤学不缀。
在管理学经典里有关成功的计量,有一个数量标杆,那就是“一万小时”的专注时间。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千百度”就是时间标注。我们把一万小时分解到每天,按照“十年树人,百年树木”的标准,也就是每天三个小时。
你若每天都能以三个小时流连于其中,十年为期,必成大器!
古人对学问就有“三年小成,十年大成”之说!
况且很多人还是996的状态!就算专注时间是996的一半,也是很可观的学习进度了!
有了登高的志向,经历了一路走来的坎坷,终于看到了巅峰之境的美好。
希望每一个有文学理想的朋友,都能体验到自己文章在“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人生。
以上是从宏观的角度说说学问和文章的境界。
现在,也从微观的角度说说写文章的角度和方法。
在解决了境界问题以后,我们要做的是实操,真正的下海练一练。
简书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没有门坎儿的平台。
综合大V们的观点,要想自己的文章能有人爱看,点赞,恐怕也是要经过三个关口。
第一个关口是“真我”阶段。
刚开始动笔,只想着写自己感动的事儿,只是感动了自己。还没有与读者产生共鸣!
此时的境界,还就是一个“真”字了得。方寸之地,自我为圆。
刚开始码字儿的时候,都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感受,正如胡适先生所倡导的我口表我心,我笔达我意。
这是每一个码字儿人生的必经阶段。不必自责。
动笔的冲动,不关别人的事儿,都是自己的真情流露!这样的文章是自己情感的真实流露,感人但不叫好,是练笔阶段!
在这个阶段最常见的疑问是:
为什么我的文章阅读量上不去?
或者是为什么我的文章无人点赞?
其实,真的不是你的文笔涩,是你的文章选材和角度看到的不是大众脸。
第二个关口是“信我”阶段
意识到了不是你的文笔滞涩,而是选材看问题的角度,你就会再次有信心的提笔上阵,开始学着照顾看客的口味儿了。
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心想的大众脸和真正的大众化还真的不一定是一回事儿。
此时的文章立意,已有高度,文笔到处,已经是有了社会和众人的呼应!有了喜欢你的一众粉丝。当然圈子还是小圈子。
但是,这已经是大进步,有了共鸣,就有了参照,知道自己是那一类的风格,自己擅长哪一类的文体,哪一类的题材。有了前进和精进的方向!
在这个阶段,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平心静气的听简书里“齐帆齐”老师的话,老老实实的一个情节一个情节的好好琢磨练习。假以时日,必然是“卖油郎独占花魁”的好事儿降落到你的头上!
其实,写文章和“庖厅解牛”一样,只有熟练掌握了各种写作技巧,你的真情实感,你的斐然文采才能如虎添翼,将你的满腔凌云志送上蓝天。
相信自己的努力,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坚持下来,达成所愿。
常看到简书里有简友疲惫不堪的吐槽说要停更,要退圈。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停更,退圈都是正常操作。但要从成功学角度来说,还是遗憾的!
第三个关口是“大我”阶段
“大我”,可以理解成我们说的大众口味儿。
也可以说是我们创作要有对大众审美愉悦的把握。
有了“真我”阶段的铺垫,经历了“信我”阶段的磨练。
有了码字儿的数量练习,经历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有了情节冲突和设计的套路实践,也有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整体观念。
阅读学习揣摩,也体会了大众的阅读需求。
在“大我”阶段,应该是形神兼备,言之有物,风格自成一品,作品与读者的共鸣更加和谐,互动更加频繁,拥趸者众。
纵观各路写作大V,他们的畅销书,顶流文章,要么是大众话题,要么是说故事的高手,要么是奇精巧思的叙事角度。
每个人看了都觉得说到了自己的痒处,痛快之余,不吝点赞,不吝推送,可是细想起来,作者正是用这种大众情怀,用人物的口吻,来非常隐晦的表达了自己的好恶,以及对大众的点化。
你在阅读的第一感受里竟然没有丝毫察觉,反而被人物牵着一路走来。
好她之好,恨他之恨。这就是功力。就是在不露痕迹之间教化于人。
我们可以随口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说明文学创作的辉煌之作。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博得了大众的青睐而走红的。简书里的爆款文章也是一样。
言尽于此,文章应该画句号了。这里要惭愧的交代一下,虽然也能胡侃几句,本人却是个文学门外汉。在简书也是个打酱油的存在。说的更俗一点,是老小白为了凑更。
还请看客手下留情。以免让本就倔强的,连亲家的接济都要拒绝的王国维先生怪罪于我,为何攒此劣文,还要引证大家之说,连带他也受累被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