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至少读1本书打卡641天
书名:《神秘的镜像神经元》
用时:30分钟
阅读心得:
本书作者是美国神经学家格雷戈里·希科克,是一本学术性比较强的书,读起来很烧脑,但是读进去又收获很多。
通过书名也能看出来本书的论述主体是关于镜像神经元的,书中的用词不太好理解,我从百科里找到了更好懂的介绍:
科学家发现,人脑中有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在起作用。镜像神经元是近来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有些研究者甚至大胆地断言:镜像神经元之于心理学,犹如DNA之于生物学。
脑中的神经元网络,一般相信是储存特定记忆的所在;而镜像神经元组则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这种特性不单让我们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让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某种动作时,自身也能做出相同的动作。
传统探究现象学的哲学家早就提出:对于某些事,人必须要亲身体验,才可能真正了解。对神经科学家而言,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发现,为该想法提供了实质基础,也明显改变了我们对人类理解方式的认知。
从镜像神经元发现伊始,世界各国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包括神经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汇聚到这块新出现的“科学富矿”,进行研究、探索和实验,并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理论假定。
本书作者主要从语言方面来探究镜像神经元的作用原理,以及对我们来说有什么作用,比如共情、理解能力、还有自闭症的研究。前半部分主要是在反驳一些现行实验结果,后面才开始输出自己的观点。
作者主张一种镜像神经元的联结观,他认为联结的来源是实验中的训练本身,而不是从自身动作到他人动作的感觉运动扩展。通过训练,镜像神经元研究团队在不知不觉中就将镜像神经元装进了猴子的大脑里。
那我们跟猴子的镜像神经元不同呢?(之前更多的质疑证据都觉得猴子能够跟着做其实是经典条件反射,而不是镜像作用)
模仿(作者认为镜像有几种,其中一种是模仿)并不是人类认知能力进化的原因,而是其结果。猴子不会像人类一样高频大量地模仿,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具备这种基础的神经组织——它们的确拥有镜像神经元;而是因为它们不具备恰当的认知系统,使它们能如人类一般从模仿中受益良多。
人类与类人猿具有相同的基础联结机制,可能也具有相同类型的镜像神经元,但我们拥有不同的认知(信息加工)机制。这些机制进化了,能够对基础联结机制加以充分利用。这就是人类对模仿的应用比类人猿更好的原因。
读完这本书我对大脑构造的理解更深入了,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我们接收语言不仅仅是通过声音,这都跟脑区中的镜像神经元有很大关系。真是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