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有篇文字《女人的三把刀》,说的是女人的三种魅力,最厉害的是其中第三把刀,“态度”:
记得我初中的同桌,在语文课上背诵《长恨歌》(背什么自己选,轮到我的时候,我背的是“窗前明月光”),字正腔圆,流风回雪。她的脸很白,静脉青蓝,在皮肤下半隐半显,背到“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眼泪顺着半隐半显的静脉流下来,落在教室的水泥地面上。
多少年之后,她回来,一起喝茶,说这些年,念了牛津,信了教,如今在一个福利机构管理一个基金会。她的脸还是很白,静脉依旧青蓝,她说:“要不要再下一盘棋,中学时我跟你打过赌,无论过了多久,多少年之后,你多少个女朋友之后,我和你下棋,还是能让你两子,还是能赢你。”
记起当学生的时候,为了应付考试,“长恨歌”这样的长篇其实我也背过。但考完也就忘了,因为再也不会去想。就这么着,不知道忘了多少本可以记住的千古妙文。
逻辑错误
我本科学的是中文,有门课叫《古代文选》里面有很多东西需要背诵,老师上课之前都会逮人背诵,但那时候很偷懒,压根不去背,每次都往大教室的最后面去坐,这样万一被提到了,也有周围战友帮忙掩护,就这样侥幸从这课上幸存下来。
现在想,之所以不愿意去背,是那时候觉得背诵根本没用,中文压根没用,凡是用力苦背的人,要么是孔乙己这样百无一用的书呆子;要么是王明,这样的失败者;要么是那些毫无思维能力的女同学。
爱因斯坦不说了嘛,教育就是把在学校的东西忘光了以后还剩下的东西。
现在看,青春真是傻逼啊。
很简单的逻辑谬误,王明之所以失败,孔乙己之所以要饭,跟会背书有毛钱关系???
榜样
梁实秋晚年对他的女儿回忆老师梁启超先生,讲到动情处,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还说,他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就是被梁启超的一篇演讲鼓动起来的。
梁启超先生名扬天下,讲课也叫人称绝。他给清华大学学生上课,走上讲台,打开讲义,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简短的开场白:“启超是没有什么学问 ”接着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点头,“可是也有一点喽!”既谦逊又自负。
先生讲到紧要处,便成为表演,手舞足蹈,情不自已。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讲到欢乐处,则大笑,声震屋梁;讲到悲伤处,则痛哭,涕泗滂沱。听课的也深受感染。
他记忆力非凡,四书五经、历史典籍、诗词歌赋,往往张口即诵,讲课时旁征博引,运用自如。有时偶尔顿住,用手敲一敲光秃秃的脑袋,立即想起,大段大段继续往下背。”
梁启超先生少年天才,一生成就极其丰富,是我少年时代的榜样。某年暑假,甚是无聊,曾背其《少年中国说》“红日初升”那段。
那年暑假有个猜想,就是背书应当背到什么程度才叫到位,结论是背到就想动动自己的手指头一样,那就算到位了。现在看,其实就是训练到自动化,一种技能只有训练到自动化才算真正长到了你身上,比如开着车也不耽误你说话。
暑假家里无人,我光着膀子,各个屋里游荡,最大声音,最清晰,最快速,一遍一遍又一遍,每次卡壳就从头来过,居然真给背了下来。
之后,曾经躺在床上默诵,居然能行云流水,毫无凝滞,此刻,才终于懂得背诵的乐趣。
辜鸿铭
辜鸿铭10岁时就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跳上苏格兰的土地,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中学,受极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
课余的时间,布朗就亲自教辜鸿铭学习德文。
布朗的教法略异于西方的传统倒像是中国的私塾。他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他总是比比划划地边表演边朗诵,要求辜鸿铭模仿着他的动作背,始终说说笑笑,轻松有趣。辜鸿铭极想知道《浮士德》书里讲的是什么,但布朗坚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讲解。他说:“只求你读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
半年多的工夫辜鸿铭稀里胡涂地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了下来。
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著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够一听就懂。这段时间里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德》的记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学完《浮士德》,辜鸿铭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布朗为辜鸿铭定下了半月学一部戏剧的计划。八个月之后,见辜鸿铭记诵领会奇快,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大约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
辜鸿铭精通9国语言,据说英语报纸倒着读。我大二时候在图书馆有幸看到这段记录他学习的文字,之后多次动念想把英语学好。某年放假,曾经向英语专业的同学借过课本,想背一背,结果直到毕业,一篇也没背下来。研究生时候,发了个宏愿,要在毕业之前背诵100篇英文,1000首诗歌,结果在毕业时候,才发现只背了3篇。
现在看,那一百篇英文也选不好,是直接从图书馆影印的一本书,就叫英文背诵100篇。全是阿猫阿狗,风景旅游科技之类的文字,缺乏精神能量。
如此这般,反复动念,反复不了了之的事情在我身上反复出现了不知多少次。
记忆体操
俄国在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对此他身体力行,每天清晨起床后都要背诵一些必须记住的知识,就像做仓库,这样才使他如此博学多闻,写出了像《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那样的不朽著作。
苏轼每天做功课,光八十万字的《汉书》就弄了三遍。这个暑假,我也尝试像苏轼一样每天做“日课”,把已经记住的的“经典英语23篇”,每天至少背诵一遍,感觉无比美好。
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背诵是神经元的体操,真正记住就是形成了新的神经元回路,而要保持回路通畅,你得天天跑一跑。哪里不通了,就要修一修。
这也是背诵的用处,改变大脑,让你更愉快。背诵也是锻炼身体。
还是仓促了,来不及改,开学之后全部改过,放公号再发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