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母校的地方,是老家没有的,沧桑的火车站台,尤其遇上灰蒙蒙的天气,当时唯一通往回家的路。十七岁的雨季,拎重重的行李包,拿出绿色版的两元纸币,到检票口买票,然后座椅休息片刻,然后经过通道到检票口检票进入站台,汽笛长鸣,呼呼的气流逼得人不由往后,上火车与不能回家的同学狠劲地招手,是最激动最得意的时刻。对于今天的孩子,坐火车已经如同提着手提电脑打字,再去握钢笔写字,OUT了。
母校的记忆中,沿着城边的水塘,尤其毕业季,课业已经不是主要。周末三五成群踏青,诉说着各自的对以后的心思。塘边的蒜苔长的绿油油一大片一大片,与塘里的鱼跃冒的水泡呼应,一股江南的味道。尤其水边人家的同学,周末放假返校,竟然带的炸红虾零食,边聊边吃。
记忆里,美术老师的画在景点布阵在四周的墙上,哪种唯美。哪时候仰慕到如同看到敦煌的壁画啊,可想而知,只有我受到小时候是油匠的爷爷熏陶,能够呼吸一点。急寻壁画不再,连是一群尼姑或者和尚都没有去仔细区分。
只是,文笔实在有限,回忆都不能长长地拖出来。记忆里,就是对数字感兴趣,如今,理财,设计,规划,等等,依然没有感觉自己的偏好落后。记忆里的地方,是每个人可以一展风采的地方,你的兴趣延伸,可以在班里留下浓重一笔。晨练伙着二胡声,大笔挥毫,文学小方块,绿荫场喝彩,织梦者的乐园。
记忆中,也有阴郁的男女感慨懵懂的青春无处安放,敞开的心扉为谁驻足。不过,乐天的我倒成为他们的开心果,零零乱乱清场。
记忆里,可以周末骑自行车车各处周边兜风 。连不远也不算近百八里的临近县城都可以早出晚归。那时候,没有现在,特别上心时髦,单却找一个布店扯一块布,裁缝几周做好一件成品衣服,一季就搞定了 。没有今天走进商场,与其人家物品琳琅满目,倒不如是自己看的眼花缭乱,没有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