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东野圭吾,只是因为读木心读得太累,想要找本消遣的小说,未曾想瞬间沉迷其中,十天读了十本,停不下来的节奏。
东野圭吾把目光聚焦在未成年人身上,有好几部作品中的案犯就是未成年人。《放学后》里设计杀死两位老师的惠子和惠美是高中生;《嫌疑人X的献身》中伙同母亲杀死继父的美里是初中生;《红手指》里杀死七岁女童的直巳是初中生;《湖畔》中被怀疑杀死继父情人的章太是个即将升入初中的小学生;《白夜行》里杀死亲生父亲的亮司和由受害者变为害人者的雪穗也是小学生,而且是比章太还要小的小学生。
未成年人是弱小的,是需要人爱怜和保护的,却在某一时刻能够致人于死地,这不能简单地归罪于他们。他们是罪人,但罪的根源却是成年人。
《放学后》里的惠美因为两位男老师窥其自慰而割腕自杀,被惠子救起,却很难消除心头的阴影。惠子为救助惠美,设计帮惠美杀死了两位老师。高中生尤其是女生对性的羞耻与敏感程度,或许成年人并未意识到。迷雾重重的案件背后是否该让我们反思性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缺失?
《嫌疑人X的献身》中美里的继父富悭好吃懒做,不仅生活上靠美里的母亲靖子做陪酒女养活,还对其家暴。离婚后仍然多次向靖子要钱,甚至千方百计打听到她们的新家纠缠不休,居然打起了美里的坏主意。愤怒中母女二人联手对抗富悭,却失手至其死。富悭是人渣,死了活该,美里和靖子本是弱者,却被迫成了凶手。那么,为对抗恶而产生的恶是真的恶吗?
《红手指》里的直巳是个最不值得同情的未成年人,他把罪恶加诸一个年仅七岁的小女孩身上。他罪有应得,但他母亲八重子的溺爱、父亲昭夫的不管不顾、学校里没有朋友的孤独与家里亲情缺失(母亲与奶奶的水火不容)的冷漠,却都是把他推向深渊的无形的手。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一不可。缺了哪一面,孩子都会出问题,更何况两面都缺了呢?直巳该受到惩罚,但八重子和昭夫更应得到谴责。
《湖畔》虽未明确指出凶手是四个孩子中的哪一个,但小说结尾的暗示直指章太。为了保护家庭,继续拥有继父的爱,章太杀死继父的情人是最可信的。但四个家庭,谁也没有勇气找出真正的凶手,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就是凶手。面对小升初的压力,四个家庭把孩子们组织在一起急训补课,甚至不惜以金钱与肉体来贿赂命题负责人,所以当高阶(俊介的情人)透露了他们的内幕而被杀时,他们知道是孩子干的,却不敢细查,反而销尸灭迹。教育的问题在这里凸显,一切发了疯着了魔的行为背后,是整个日本社会过分注重学历、追求精英教育的写照。
《白夜行》是最令人震撼的。亮司和雪穗一辈子在暗夜里行走,罪恶的源头却是成年人无可满足的欲。亮司的父亲洋介,一个有着恋童癖的变态狂,把魔掌一次次伸向年仅十岁的雪穗。雪穗的母亲文代屈从于金钱,出卖了自己幼小的女儿。欺凌雪穗的还有那位死于车祸的杂货商。他们遮住了雪穗头顶的太阳,让她变得冷酷无情。亮司是雪穗的好朋友,却目睹了父亲对雪穗的丑恶行径,震惊和愤怒之下,用那把常给雪穗剪纸的剪刀刺死了父亲。从此后,两人走上了不归路。
雪穗与亮司,如枪虾与虾虎鱼一般,共生共灭。亮司为了雪穗,手上沾染了太多人的血迹。他倾尽全力地帮助与保护雪穗,一直到死。十九年在暗夜行走,不敢以真面目示人,他们活得并不开心。雪穗说:“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雪穗和亮司本来是罪大恶极的,我却恨不起他们。倘若在他们年少的岁月里,这个世界给予了他们足够的爱与温暖,他们就不会走到这一步。他们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而那些把他们推下深渊的人,更应该受到惩处。
虽说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良善的,但邪恶绝非天生就有。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助推手,可以推他们向上,也可以推他们向下。向上的路难走,需要多方合力;向下的路,却只需要一方使劲儿。
东野圭吾把复杂的人性与冷静的推理结合在一起,引发了人们更多深思。这也正是东野圭吾的魅力所在。他把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不露声色地抖落在人们面前,让人们能在掩卷之余,一次次叩问自己:什么才是善?什么又是恶?善恶如何才能分明?而本来应该分明的善恶其实根本分不明。恶果根在恶源,恶源不灭,恶果终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