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二月十号顺利举行,《寄生虫》一片获得四项大奖,包括份量最重的最佳影片大奖,令一众影迷直呼意外。16年前,同样斩获四项大奖的影片《美丽心灵》同样精彩,不同于《寄生虫》对社会现实的反思,《美丽心灵》取材于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人物生平,讲述了其一生的成长故事,至今依然高居豆瓣TOP250第59位,好于98%传记片。
【天才少年】
两年前,我第一次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最大的感受是羡慕,羡慕男主的天才,惊叹女主的美丽;如今再看一遍,才明白创作者为纳什做传记的原因。不在于他的聪明,而在于他打败了他自己。纳什早在二十岁便写出让他在八十岁得奖的博弈论,而这六十年他如何战胜自己的精神分裂症才是真正的人性光辉,才是电影真正想讲述的。
阳光明媚,和风吹拂。普林斯顿的青年才俊们交流着彼此最新的研究,言笑晏晏。站在角落的纳什行色匆匆,别扭的双手不知如何放置。他似乎心不在焉,左顾右盼,突然又盯着玻璃杯出了神。显然,纳什是个局外人,不合时宜。
他在酒会公然挑衅刚获得奖学金的马丁,言其论文毫无创新性;
他认为上课是浪费时间,“它不仅使头脑迟钝,更破坏创造才能。”
他向教授提出让爱因斯坦来看自己的论文;
他在酒吧琢磨撩妹的时候想通了博弈论;
恃才傲物,挑战规则,二十二岁已获得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博士学位,他那篇仅仅博士学位论文中有一个重要发现——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论。
由此,他得以进入大名鼎鼎的惠勒实验室,并几次进入五角大楼为国家破解军事机密。
如果你想看一个诺奖得主及其理论的诞生,此时便已足矣。
【意识打败意识,自己战胜自己】
进入惠勒实验室的纳什身边的人变多了起来,除了他最好的朋友兼室友,室友的侄女,还有他美丽的妻子劳拉。一切美好平静,顺风顺水。
看到这里,观众对纳什是羡慕的,事业、家庭、朋友,纳什都拥有了,尽管他在人际交往上还是如此笨拙。
然而,影片逐渐揭示出纳什真正的生活。他那多情疯狂的室友、可爱的侄女都是纳什想象出的人物。事实上,内向孤僻的纳什并没有什么朋友,只有为自己虚构一个朋友才能安慰孤独的自己。这位朋友陪纳什在阳台喝酒,当纳什出糗的时候调侃他几句,他是纳什自我对话的工具。
婚后的纳什时常被神秘男子秘密带到五角大楼,定期提交文件的邮箱,手臂上被植入的芯片……这也纳什想象出来的。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纳什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天才的脑力为自己建造了一个新的世界。只不过,不在此世界的人视其为疯子。
聪明贤惠的妻子将纳什带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但纳什拒绝服用药物,因为药物抑制他的思维,他也不能再思考数学了。
一切变得越来越糟糕,那熠熠生辉的天才变成胡思乱想的疯子。纳什无法继续工作,也照顾不了妻儿,甚至会因为想象出来的人物而伤害他们。
当观众都感到绝望的时候,纳什突然醒悟过来,因为他发现了破绽!室友的侄女这么多年来竟然从未长大。纳什冲到妻子车前,差点被撞死,大雨倾盆,他凝视着车窗里的妻子,喃喃低语:“我明白了,他们不是真的。因为他们没有变老!”
这一段是全片的高光时刻,也是最让人感动的时刻。在纳什已经深陷自己创造出的世界时候依然保持着理性之光。他依然相信世间运转的客观规律,依然努力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观察事物,去思考,去辨别。帕斯卡尔有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人类虽如苇草版脆弱,却因思想而坚强。
【与你共事,是我的殊荣】
意识到自己病症的纳什希望“用自己的意志去战胜病症”,回到普林斯顿。他在昔日对手的帮助下谋得一份研究员的职位,终日于图书馆研习。全身心投入于研究后的纳什发现自己想象出来的伙伴渐渐远去,他终于战胜了自己,与想象中的世界和平共处,互不打扰。
1994年,年迈的纳什走出他早年嗤之以鼻的教室,与年轻热情的学生们一一话别。此时,一位陌生人走到纳什面前,纳什转身询问学生,“这里有人吗?我不相信没见过的人。”纳什在与病症相处的过程中竟生出了别样的幽默感。这位陌生人通知纳什他因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被提名诺贝尔奖。纳什神情恍惚,别过头自言自语。他是慌乱的,难为情的,因为他没想到自己竟然因为二十岁写的理论而被重视;他又是欣慰的,释怀的,因为在自己沉下心来研习数学,与人交流后,他终于得到大家的认可。
“与您共事,是我的殊荣” ——这是普林斯顿的师生递给他人钢笔的意义。
那天,纳什坐在咖啡馆,大家一一戴着敬意递给纳什钢笔,这对内向孤僻的精神分裂患者纳什来说是极大的褒奖。
电影开头,当年轻的纳什看到先生们纷纷向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赠与钢笔时,是否也想过自己能获此殊荣呢?而这一荣誉不仅仅因为纳什二十岁的一篇论文,更是因为纳什对数学终生探索的精神、与病魔战斗终生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