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海珍
大概七年前吧,女儿向我极力推荐电影《海上钢琴师》,而我只看了看简介就放下了。
午后难得悠闲,鬼使神差般我打开了《海上钢琴师》,看完却是意犹未尽。主人公是一个被遗弃在游船一等舱的婴儿,被黑人丹尼爱心收养,并且也得到了船工们的照顾与爱怜,甚至连严肃的船长也被他捉弄得啼笑皆非。生活很美好,但养父丹尼却在一次事故中去世了,他又成为了一个孤儿。人们试图四处寻找他,但他却凭空消失,等到再次出现时,他已经能坐着弹钢琴了。也不知道他消失的这几天,究竟经历了什么。这个小孩,居然弹出了触动灵魂的音乐,活脱脱就是风度翩翩的钢琴王子。
从此,他的人生如开挂一般,当然只局限在游船上。一拨拨从欧洲到美国的旅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而他却一直在船上为自己弹奏,用音乐去审视他人的灵魂。他的眼神之准,音乐之高,让小号手Max羡慕又敬佩。也许在Max心里,他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吧。海上漂泊的日子总是无趣的,但他活得自由自在,乐队指挥希望他正常演奏,他偏偏与之唱反调,却赢得旅客的热烈欢迎。他爱弹钢琴,当爵士鼻祖轻蔑地找他对决时,他潇洒地离开琴凳,并静静地看对手演奏。直到几次pk下来,直到他弹起高难度的乐曲,甚至能用琴键点燃香烟,他才释放出那深邃的笑意。这笑似乎在告诉人们,他是这个天地的主宰,谁在他面前都只能黯然失色。有政府议员,有音乐制作人希望他用音乐去换取名和利,而他却断然拒绝,毫无商量余地。这么一个翩翩浊世佳公子,怎能被俗世纷扰?
船是他生存的地方,更是他高贵生活的港湾。旅客总是来来往往,而他却一直在,也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在这里,他有自己的精神追求,风雨飘摇中他依然不动声色跟随船上下颠簸,战火纷飞中他依然用音乐安抚受伤的灵魂。他与船是长在一块儿了!岸上有多少灯红酒绿,多少繁花似锦,对于他来说,都是未知的,不可把握的。于是,当他穿上Max送给他的大衣,走到一半舷梯时,看着远处林立的高楼,数不清的街道,数秒间就做出了抉择--扔下礼帽返回船舱。看到这一幕,我就隐隐觉得,他一辈子都不会再离开这艘船。他出生在此,成长在此,快乐与悲伤也在此,必然最后的归宿也在此。
他曾经与Max说过:“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取我无所适从。”是的,到了岸上,他将有各种被社会认同的标签,而他对于岸上的社会来说,是个连名字也没有的不存在的人。那么,他的存在还有意义吗?这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布鲁克从呆了五十年的监狱里出来,最后因为无法言说的恐慌而选择自杀一样的吧!他属于大海,他是海上的无上尊贵的钢琴师,音乐是他的生命,船则是他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都说故土难离,但又有几人可以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结局有些悲壮,他与船一同消失在茫茫大海,让人禁不住一声悲叹。我在想,如果他不是被遗忘在头等舱的弃婴,生活的轨迹又会是怎样?他还会是海上的钢琴师吗?
哦,对了,他叫1900。影片用20世纪的元年来命名他,是否有更深的含义?我想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