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连看了两个电影《西游伏魔》和《乘风破浪》。一个通过熟悉的故事讲述人性,一个通过自己的经历分享感悟。
突然想起妈妈从小教我去分析人性,明白很多“背后”的意义,其实解读以后特别扫兴。知道所谓目的,真的是件太没有美感的体验,因为所有行为都能被高度概括为——人性。
这样不好吗?可以少受伤害。妈妈当初也是抱着这样的目的才那样引导。只是,很多事情,也许,起始目的是人性那些浓缩定义项,可当人在做的过程中,可能或多或少被过程任何反馈都微小的改变了。
习惯的“条件反射”才带有巨大的自我欺骗性,多少人就因为习惯而迷失,不知道自己更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更爱谁。
知道,了解,都没问题。真的让我开始反思的明白之后,人性劣根部分也许亘古不变,那么,对于最后优势打败劣根的可能,究竟我选择相信还是不相信?
现在电视剧都开始反思了,没有了小时候看到的那种绝对意义上的好人与坏人。首先都是人,然后再去看人物的经历,观念,选择。在一个个故事里,映照我们见过或者没见过的一种生活。
我觉得讲故事也是有时代性的,所以很多时候真是一个时代讲述一个时代故事。旁人看得懂,触动少。就像那句——
经历过,才懂得。
真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感同身受”。只有真的触动所经历、所思考,才会最大程度的感触,感动,温暖。
当我开始选择相信人性后的美丽,我看出来《乘风破浪》中父子两代人关系的“和解”(暂时有点卡住,想不到其他)。
那种跳跃回去的了解,那种身临其境的了解,那种真正懂得的释怀。
代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深渊,可能太过智能丰富的生活让我有点忘记了小时候简简单单的快乐,那些一回想就暖暖发光的回忆,其实,我都还记得。
记忆,真是该时常调阅的。如此,才能时刻让自己明白初心为何,可曾变过?未来向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