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到奥斯卡王尔德的一句话“值得学的东西是教不出来的”,深有感触。我师父也说过类似的话“我心光明,映照他人”。
反观今天的教育,今天的学生貌似被驯良成一种工业化时代的标准产品,施教者企图传授一书包的知识受教者就能够拥有一书包的知识,考试过后这一书包所剩无几,偏偏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明白这种现状。你知道的错误分为两种,一是做了但做错了,另一种是避而不做,好像别的大学也是这种学而无用的状态,所以这种现状你不认为它有错。而这种为社会服务的标准化产品太多了,所以社会供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我也不知道,在大数据到来的时代,如果老师单单只是讲授百度一搜就出来的知识,这种施教者的身份地位会不会消失。
那么在工业化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呢?是老师。他们是知识的吸收者,甭管他们是否愿意去学,责任会让他们必须要学。所以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词,教育也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行为。孔夫子弟子三千,而《论语》中从来没有描述过孔子找一个时间把一帮人聚集在一起讲课的事情,都是某某某有疑惑不解,去请教孔夫子,孔夫子去和大家探讨,注意呦!不是讲授,是共同探讨。也许,主动与被动的区别,会是现在的教育还未超过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的一部分原因吧。
综上,我所认为的老师的意义,可以用托马斯·杰斐逊的一句话总结,“我将知识传授给他人,他人之所得亦无损我之所有。犹如一人引我烛火点烛,光亮与他同在,我却不因此身处黑暗。”学生要做的呢,首先,排除自己为嗜欲所迷的心;其次,知道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最后,知道自己现在在做什么,专心致志,求仁得仁,控制住可控的,剩下不可控的不在去想,交给时间。我坚信,理想中的这一天,迟早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