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简单、形象地讲清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李玫瑾教授用大家熟悉的电脑来比喻。
我们想学会用电脑,必须先买电脑裸机,即硬件。然后再装系统软件,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最后再装各种应用软件,比如Office办公软件。
生理与遗传相当于“心理硬件”
我们想要了解人的心理,也要接触“硬件”。心理“硬件”,包括两方面,一是客观的生理条件。一些孩子生下来,可能就是弱智儿。他们的心理品质是很难有保证的,所以优生优育很重要。
二是祖辈们的遗传基因(人生经历,品德修为和能力)。养育孩子时,父母自身有意的修养、有心的养育,会通过人的神经记忆进入基因,成为遗传的一部分,使下一代的天生禀赋中包含这些内容。尽管我们可能从未见过祖辈,但他们的行为习惯会通过父母出现在我们身上, 这就是精神上的传承。历史上常说的“文将后代多福寿,武将后代多暴虐”,也是这个道理。
这也启示我们:作为父母,我们现在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子女,还可能会影响到子孙后代。所以在家庭养育中,我们要注意自我修养和言谈举止。
电脑软件不计其数,但所有电脑最新安装的是系统软件,这是决定性的基础软件。早年养育相当于人的心理系统软件。而家庭就是人的心理系统软件制造商。
人刚生下来,就像裸机,如果不装系统软件,就无法运行。比如吃饭的方式,是拿筷子还是刀叉。说话的方式要符合语言表达习惯。与人相处的方式,如何做人……这些都属于心理系统软件。这些系统软件是需要家庭在孩子六岁之前必须通过养育来完成的。所以家庭是人的心理系统软件制造商。
家庭为孩子编写程序,先是在人生的第一个六年。前三年有血缘关系的抚养占主导地位。后三年,家庭生活仍是主导,只是有时候幼儿园的养护也加入进来,也具有编程资格。
人生的第二个六年,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学校开始加入孩子的软件编程过程中。学校编程与家庭编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家庭编写的是人基础的系统软件,学校重点是编写各种应用软件(如文字处理,数据处理…)。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第三个六年结束,即18岁。
当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都装好以后,一个人就具备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可以去社会上闯荡。有些人会不停的更新应用软件,不断自我成长。
电脑的系统软件在设计、编程时有漏洞或缺陷,会影响电脑的性能。同样,如果人早年的家庭养育有缺陷,他随后的人生道路上就会麻烦不断,甚至半路夭折。
虽然我们一生中会安装很多软件,尤其是应用软件,但最重要的仍是最初家庭给装的系统软件,这是之后所有应用软件的基础。早年家庭教育有缺陷,成长过程就会麻烦不断。
比如一说到孩子的教育,人们首先会想到学校和老师,甚至一些家长会对老师说,“这孩子我真管不了,老师你替我好好管教他。”其实,家长应该明白,老师是在家长打造的“半成品”基础上努力的。而且老师负责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安装应用软件。如果家长安装系统软件已存在缺陷,那对老师来说是很痛苦的。他无法把学生退回给家长,重新安装系统软件,因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不可逆的。所以六岁之前的养育,谁都无法代替,都无法扭转。
另外,谈到家庭,人们特别喜欢说“家庭教育”,其实更准确的应该说“家庭养育”。因为“教”指的是手拿教鞭在讲授学问,更多的是说话。如讲道理,讲解、辅导、谈话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孩子从不知到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道理。
而家庭是生活、养育的场所。家庭养育中的“养”指的是抚养。“抚”,指陪伴孩子时不经意间做出的爱抚的动作,还有父母随事所呈现出的表情反应等态度。这是一种生活性的自然示范。父母的态度与言传身教的示范是养育的本质。
近两年YQ防控期间,有时需要让孩子在家里上网课。老师布置任务时,不经意间会同时给学生和家长布置任务。这就把家庭变成了第二课堂。本来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是亲情关系,此时却变成师生关系,很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我们必须明确,家庭和学校的职责不同,两者不可轻易混淆。
所有的教育都不能替代或跨越注重情感抚养的养育。没有来自心理抚养的情感做基础,教育只能教术,不能交心。所以,家长无论再忙,都不要错过孩子六岁之前的养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