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9月份依次读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恶时辰》、新井一二三的《东京时味记》、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V:凯撒时代(下)》、村上春树的《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王安忆的《爱情的故事》共计5本书。
【1】《恶时辰》(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 刘习良 笋季英 译)
马尔克斯的书七七八八快读完了,《恶时辰》不太魔幻但是也有马尔克斯元素,像神父、上校和匿名帖。一个作家特别是虚构类小说作家,一生所要写的故事并不多,就那么两三件,翻来覆去地写,从幼稚到娴熟。马尔克斯的集大成者确实都在《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了。
【2】《东京时味记》(新井一二三 著)
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80年代曾留学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对中国的饮食也颇有研究,大部分作品都是用中文写作,所以读这本书一点隔阂都没有,反而觉得可亲可爱。书名虽然叫《东京时味记》,但实际上却“吃遍了全世界”。
在日本,名字含“唐”字的食品,像“唐辛子”、“唐茄子”、“唐黍”、“唐芋”都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在我国,名字含“胡”或者“番”的食品像“胡萝卜”、“番茄”、“番木瓜”是从西域传到中国的。在家乡中原,有很多名字含“洋”的食品,像“洋葱”、“洋柿”、“洋白菜”是从西洋传到中国的。不管是“唐茄子”、“番茄”还是“洋柿”都是指西红柿,从食物的名称上,我们也能找出些许文化往来的途径。
《东京时味记》里有一个童话故事,阿·托尔斯泰的《大芜菁》。
爷爷种了大芜菁,希望吃到甜芜菁,果然收成大芜菁,“唉嗨”一声使劲拔,还是无法拔出来。于是叫了奶奶来,爷爷使劲拉芜菁,奶奶使劲拉爷爷,“唉嗨”一声拔不成。于是叫了孙女来,爷爷使劲拉芜菁,奶奶使劲拉爷爷,孙女使劲拉奶奶,“唉嗨”一声拔不成。于是叫了小狗来,爷爷使劲拉芜菁,奶奶使劲拉爷爷,孙女使劲拉奶奶,小狗使劲拉孙女,“唉嗨”一声拔不成。于是叫了小猫来,爷爷使劲拉芜菁,奶奶使劲拉爷爷,孙女使劲拉奶奶,小狗使劲拉孙女,小猫使劲拉小狗,“唉嗨”一声拔不成。于是叫了老鼠来,爷爷使劲拉芜菁,奶奶使劲拉爷爷,孙女使劲拉奶奶,小狗使劲拉孙女,小猫使劲拉小狗,老鼠使劲拉小猫,终于拔出芜菁来。尔后就把大芜菁煮成美味炖芜菁,大家一起享用了。啊,好吃!
刚看到篇目的时候还在想,芜菁是什么,能吃吗?读了故事,这不就是我们的《拔萝卜》吗?后来去查字典,原来“芜菁”就是我们说的大头菜(芥菜)啊,比萝卜短,比萝卜圆。
小时候很喜欢听故事,先后从爸爸、奶奶哪儿听到过《拔萝卜》,我们家不是书香门第,奶奶甚至连字也不识几个,他们又是从哪里听到这些从外国来的故事呢?从奶奶那儿不仅听过《拔萝卜》,还听过变异的“狼外婆”、“拇指姑娘”,我后来读安徒生和格林,看到类似的情节,才知道奶奶的故事也都是有出处的。
经常缠大人讲故事,他们也会烦的啊,于是就准备了另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从前有个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
“老和尚讲什么故事啊?”
“老和尚讲的故事就是从前有个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啊。”
好吧,既然如此,我也就不缠着他们了,开始去找别的人讲故事。所幸小时候要比现在脸皮厚,能够以利益交换的方式提出自己的需求。
去找叔叔婶婶,“我帮你照看弟弟,你给我讲个故事吧。”
去找堂哥表姐,“我帮你洗碗扫地,你给我讲个故事吧。”
甚至去找村里的邮递员,“我帮你送报纸,你给我讲个故事吧。”
于是听到的故事就越来越多,并且稀奇古怪,《聊斋》以及《一只绣花鞋》这些恐怖故事也都是在那时候听到的。
后来自己上了学识了字,就不劳他们大驾了。
新井在《序》里说:“后来,我出国漂泊很多年,在遥远的异乡经常想念日本的食物。我想念的果然不仅是具体的食物,而且是围绕着它的人和记忆,也就是:故事。”
我虽未出国,但也是漂泊在外,即使已经在上海工作生活十几年,依旧觉得是异乡,这里既非出生之地,也没有想要扎根于此,总觉得还会去更远的远方。所以,不管身在何处,都有漂泊之感。每每读到别人写的食物,也会想念家乡的食物,当然还有围绕着它的人和记忆。
【3】《罗马人的故事V:凯撒时代(下)》(盐野七生 著 谢茜 译)
这个月看了《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2011年的《猩球崛起》和2014年的《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也看过,我特别喜欢凯撒,他是天生的王者。当初,编剧在塑造猿类头领凯撒的时候是不是启用了罗马大帝凯撒的人设?
历史上的凯撒,军事能力一流,几乎战无不胜,但是对失败者却不行驶胜者的权利,而是将其全部释放。“从我手中重获自由的人,哪怕再次用剑指向我,我也绝无后悔可言。”
文学才能一流,《高卢战记》和《内战记》均出自凯撒的手笔。而且有做广告文案的才华。在送给罗马元老院的战报里的“我来,我见,我征服(VENI VIDI VICI)!”到现在还被印在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出品的万宝路香烟外盒正反面的纹理中。
凯撒拥有完整的思想体系也具备城市、国家的建设和管理能力。
“不管面临何种状况,我始终要求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而活”。正是因为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凯撒,才缔造了独一无二的全盛时期的罗马!
【4】《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村上春树 著 村上阳子 摄影 林少华 译)
两篇短文《艾莱岛。纯麦芽威士忌圣地巡礼》、《特拉莫尔露是怎样在罗斯克雷的酒馆里被那位老人喝掉的?》、一个前言、一个后记,一本书共计一万六千字,还有40幅村上太太阳子的摄影照片,多是小酒馆和马牛羊。看是很快就看完了。之前对村上的小说是爱不释手,但游记死活读不下去。后来《远方的鼓声》几次三番终于读完之后,便与村上的随笔也对上味了,深得其妙。就像喝酒上的瘾,一生也难戒掉。
最近几年,关于译者林少华和施小炜的争议很多,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我是两个人都读的,出版社用谁的译本,市面上出现的是谁的译本,我便看谁的。没学过日文,至于原著读起来是什么味道,我也是没办法知道的,之前一直都是林少华译,忽而有一天变成了施小炜,读起来也没很大别扭,于是也就读下去了。
“别用脑袋这个那个考虑那么多,也用不着看说明书,跟价格更没关系。多数人以为年头越多越好喝,但并非那样。既有岁月使之得到的,又有岁月使之失去的。蒸发有其增加的东西 ,也有减少的东西。终究不过是个性差异。”
读书和喝酒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5】《爱情的故事》(王安忆 著)
大学时候,曾经读过王安忆的《长恨歌》,但没有读下去,她的书后来也再没读过。前一段时间,偶然听到麦家的有声读书《长恨歌》,便断断续续听了几个章节,想着要完完整整地读一下才好,后来又遇到王安忆的短篇小说集《爱情的故事》,就先看完了。前两篇《母亲》和《弟兄们》真是把我吓着了,文章写得气定神闲,精巧有力。我一边读一边遗憾这么多年把王安忆这么好一个作家给错过了。但是越往后读越倍感阻塞,就像针脚密密匝匝的织锦一样,简直让人透不过气。当初读《长恨歌》的迟滞感又上来了。王安忆无疑是大师,技巧也了得,但我从中获得的愉悦总是很稀有。读张爱玲也是如此,两个最会写上海的女人,我读得都异常吃力。唉,有时读者和作者 也是要较量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