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板说:“我们之前做项目的时候,delay了真的没脸见人的”
作为连续参与两个版本都delay了,并且即将再由于各种问题delay一个项目的我来说,压力颇大。
同时,最近发生了三件让我语塞的事儿,感触颇深。
一是在和见哥沟通的时候。见哥反复说,你做的这个RD都理解不了,你怎么让用户看?怎么让用户使用?当时语塞好像被戳中的命门,我只能不断苍白的解释设计的初衷以及用户使用的场景,经历过几次这样来回沟通,我愈发体会到,任何通过解释才能让对方明白的【设计】不是一个【好的设计】。好设计,它的存在就是鲜活的,自解的。
二是和翔总吃饭的时候。滴滴的PM、RD和运营策划都不敢说一天只工作10个小时,这样太不创业了,太不快了。反思自己和公司的同事,更倾向保守和稳定的工作周期,大家效率虽然高,但是项目推进的速度始终有瓶颈。
【需求】本来就因为PM经验不足慢一拍,【实现】也被多重项目排期压得喘不过气。 我作为团队的有生力量,不提高点效率,多投入些精力,太不负责任了。而负责、耐心是我自认为不多的立身之本,这可以算得上是耻辱了。
三是和RD们评审的时候。反复有一个页面的需求被拍砖,人为阻断了用户的操作流程,美其名曰将用户的必要操作提前省时省力,但效果更像是copy了下个流程中的事情放到前面,可以提前做,可以延后做。但是在工具型的产品中,本来用户使用场景就少,没办法快速熟悉你的流程,就需要产品尽可能的简化操作步骤才能让自己被【用起来更爽】。而这,是我们都需要不断反思产品设计,不断思考优化方向的原动力。
其实,每天看看客服反馈的内容,当有用户不断询问某一个环节是否出错的时候。我们看着设计好的【只有当后续流程触发后才能执行】的逻辑被用户一次次质疑,我觉得,可能是由于PM太执着于自己对场景的解读, 而忽略了实际使用者的感受了。可算是【没有同理心】的体现。
以上是工作中遇到的几个小问题。最后感慨一下,也算是提问:
我如何能说服你、说服自己做【这样/那样】的设计,在用户没有投诉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