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给大家转发的张伯礼教授,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网易文化视频。在新冠疫情期间,遇到一位30多岁的女士,在病房,要求不喝中药,只用西药,结果是隔壁床的太婆,喝了中药很快退烧了,而她依然高烧不退,太婆劝诫姑娘尝试一下,这位女士喝了中药退烧了,然后说:“原来中药没有想象的那么苦呢!”关于这个故事,我有一些观点,分享给大家:
1.中药上千种,有辛、甘、酸、苦、咸,五味都有,不仅只有苦味。
为什么在大众的眼里,中药太苦了呢?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二:
一是,人们经常说吃辣上火了,熬夜上火了,认为需要清火、清热,这一类药呢,苦的确实多,比如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自行购买了黄连上清丸、清火栀麦片吃;
二是,有一些假中医或伪劣中医,见火就清火,见热就泄热,殊不知,辨证是中医的核心、根本。比如上述吃辣的,一般都肥甘厚腻,湿热熏蒸为多见,但熬夜是煎灼真阴,非常容易气血亏空,而致虚火上炎,这种火不是实火,是虚火,非但不能清,而应滋阴养阴清热,这些常用的药如生地、玄参、麦冬、芦根、天花粉,肯定是不苦的噢!
2.医生在开药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患者的接受度,给予矫味。
这一点上,我认为很多中医医生在开药过程中,是没有给予重视的。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有两个关于矫味的故事:
一是,在读研究生期间,我的导师,四川著名的“战痘专家”黄莺教授,她常常教导我们,给病人开药的时候,要注意中药的味道,比如,归脾汤里面的远志这味药,书上写气微,味苦,微辛,有刺喉感,试试才知道真的很难吃。
二是,在工作过后,我家小女感冒发烧,找好朋友金钊教授,他是五代中医世家,被称为妇儿之友,慕名到成都找他看诊的比比皆是。他会主动在每次的药里面,加上1-3g甜叶菊。他告诉我说,很多中成药里面,都加了甜叶菊。原来各种甜甜的中成药冲剂,是因为有这样一味中药噢。
后来,我在门诊用药过程中,就非常重视中药的味道,以至于有患者复诊时反馈:“左老师,你开的药好好喝,我都像喝饮料一样咕噜咕噜就喝下去啦!”
所以,“中药,太苦了”,这肯定是有误区的。